台湾加速国产无人机生产应对供应链风险
快速阅读: 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推出信天翁II中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具备16小时以上续航能力和250公里操作半径,计划2028年年产量增至18万台,旨在强化不对称威慑和多层次防御体系。
由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NCSIST)主导的台湾国防工业基地推出了一系列新型国产平台,其中包括用于监视和打击的中高空长航时无人机(MALE UAV)——信天翁II。该系统在2025年台北航天与国防技术展览会上展出,集成了模块化光电/红外传感器套件、超视距操作的冗余数据链路以及超过16小时续航能力的翼设计。机身采用后置螺旋桨布局,由约100马力的多燃料发动机驱动,可实现约250公里的操作半径,适用于海上拦截和跨水域情报、监视与侦察(ISR)。这些技术选择旨在实现持久效应的同时减轻后勤负担。
短期内,台北计划到2028年将年产量提高至18万台无人机,而2024年的基线产量约为1万台。民主、社会与新兴技术研究所的洪伦俊指出,重点是建立一个能够在战时条件下提供维修和补给的非依赖供应链。乌克兰的经验在此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快速损耗和现场即兴应对导致了短周期需求。因此,工业战略结合了战术单位大量生产一次性四旋翼无人机与高阶武装无人机的开发,后者被整合到多层次防御体系中。
无人系统处于不对称威慑态势的核心位置。从高度层次来看,巡飞弹药和微型无人机为海空作战提供了信息支持,而像信天翁II或红衣主教变体这样的中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则将海上监视范围扩展至200海里,在电磁静默条件下运行。这些平台支持反登陆行动,使用制导武器瞄准两栖舰队和后勤节点,或作为海军打击群的前沿传感器。通过安全的视距和卫星链接网络,保持与美国来源系统及联合全域指挥控制架构(JADC2)的互操作性,即使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也能维持通用作战图(COP)。
从战略上看,台湾的无人机扩张反映了美国复制者倡议的设计思路,旨在通过快速部署分布式效应器来应对中国的数量优势。尽管华盛顿新政府下的这一轨迹尚不明朗,洪伦俊确认台北的采购改革和加速时间表直接借鉴了分布式生产逻辑。目标是“数量与质量并重”,即在不影响可靠性的前提下扩大规模,预计冲突将在强烈的电子战和供应链压力下展开。
这种影响超越了台湾海峡。中国对无人系统和精确打击网络的关注正在重塑地区平衡,促使盟友多样化传感器到射手的循环。台湾寻求自给自足的努力,加上与美国和日本伙伴的深入合作,可以作为弹性防御生态系统的模板。在印太地区的竞争中,台湾的无人机战略旨在通过工业自主实现生存,通过持续性实现威慑,并在冲突中通过适应速度获得持久力,一旦第一轮炮火响起,这可能成为决定因素。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