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全AI短视频Vibes进军欧洲,引发“AI泔水”争议
快速阅读: Meta将全AI生成短视频产品Vibes扩展至欧洲市场,强调社交化和协作式体验,但与之前强调真实内容立场相悖,引发用户质疑和负面评论,面临“内容膨胀”危机。
继在美国上线六周后,Meta正式将旗下全AI生成短视频产品Vibes推向欧洲市场。作为Meta AI应用中的独立内容流,Vibes中的每条短视频均由人工智能生成,用户不仅可以输入文字提示创作视频,还能“Remix”他人作品,叠加音乐、调整风格、组合画面,最终一键分享至Vibes Feed、Instagram、Facebook等平台。Meta将其定位为“社交化、协作式的AI创作体验”,旨在构建一个由AI驱动的下一代短视频生态系统。
然而,这一战略与Meta此前强调“真实内容”、“反对低质短内容”的立场形成鲜明对比。今年早些时候,Meta公开呼吁创作者关注“真实叙事”,并通过算法手段打击“无原创性”的内容。现在,Meta却高调押注全AI生成视频,引发了用户的广泛质疑。
早在9月Vibes首次亮相时,Meta CEO扎克伯格的宣布帖子下就出现了大量负面评论。高赞留言直言:“没有人需要这些。”更有用户困惑地问道:“我代表大家问一句——这到底是什么?”“AI slop”这一网络热词,正被用来描述大量低质量、同质化、缺乏人类情感的AI生成内容。随着Sora、Vibes等平台的兴起,社交网络正面临“内容膨胀”危机:视频数量激增,但信息密度和情感价值却显著下降。
讽刺的是,在Vibes欧洲上线的同时,YouTube等平台正加紧制定政策限制AI生成内容,要求明确标注甚至限流低质AI视频。而Meta却反其道而行之,声称自Vibes上线以来,Meta AI应用内的媒体生成量已增长超过10倍,显示了其对AI内容生态的坚定支持。
Meta辩称,Vibes并非要取代人类创作,而是提供了一种“协作的新模式”——朋友们可以共同Remix视频、叠加创意,形成“集体AI叙事”。但批评者指出,缺乏原创性和情感真实性的情况下,这种“协作”不过是算法模板的无限复制。
Vibes的推出反映了科技巨头在AI内容浪潮中的深层焦虑:如何在内容规模化与用户信任之间找到平衡?Meta选择了优先追求效率,希望通过AI降低创作门槛、提高用户粘性;但如果不能解决“AI slop”带来的审美疲劳和信任危机,这一策略可能会适得其反。
AI短视频的未来不应仅仅是“更快、更多”,而应该是“更懂、更有温度”。当AI成为画笔,人类依然是画家——否则,再流畅的AI视频,也只是数字时代的一声空洞回响。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