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发布2024年中国技术成熟度曲线:LLM即将步入成熟期,复合式AI是中国企业最务实的选择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3日    来源:szf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来源|Gartner公司
近日,Gartner研究总监闫斌(BenYan)就2024年中国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曲线接受媒体采访,采访文章全文如下:
近期,Gartner发布的2024年中国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曲线显示,未来两到五年,大量具有颠覆性或较高影响力的创新技术可能会实现主流采用。其中AI相关的创新包括复合型AI、决策智能、国产AI芯⽚、LLM和多模态GenAI。
毋庸置疑,生成式AI、大模型一定是当前最受关注的热点技术。由此,也带动了AI芯片、多模态GenAI、决策智能等一系列创新技术的发展。近期,Gartner发布的2024年中国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曲线显示,未来两到五年,大量具有颠覆性或较高影响力的创新技术可能会实现主流采用。其中AI相关的创新包括复合型AI、决策智能、国产AI芯⽚、LLM和多模态GenAI。
据Gartner研究总监闫斌介绍,GartnerHypeCycle(技术成熟度曲线)有两部分共同组成:一是粗粒度曲线,代表用户最关注的技术热点;二是细粒度曲线,代表着技术的成熟度,即这项创新技术已经真正能够落地到企业业务场景当中。闫斌强调,GartnerHypeCycle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识别被过度炒作的创新,以及需要理解创新技术存在的局限性。
基于此,Gartner发布的2024年中国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曲线。数据显示,到2027年,超过60%的企业机构将把AI素养纳入数据和分析战略,而目前这一比例还不到5%。到2028年,50%构建于2023年之前的中国数据和分析平台,将因为与生态系统脱钩而过时。到2028年,30%的企业机构将把数据变现或数据⼊表纳入其数据战略。”
(图一、2024年中国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曲线)
大语言模型、特定领域GenAI模型、多模态GenAI和自主智能体这四项创新技术被Gartner认为是被企业给予厚望的四大创新技术。从GartnerHypeCycle(技术成熟度曲线)上可以看到,大语言模型技术已经走过了期望肿胀期,正在向泡沫破裂低谷期迈进。特定领域GenAI模型、多模态GenAI和自主智能体这三项技术正处于爬坡阶段,未来将得到行业用户的重点关注,快速迈入期望肿胀期。
闫斌认为,过了峰值期的大语言模型,正在慢慢趋于冷静,这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将慢慢产生更多的机会。他同时表示,虽然大模型的关注度正在下降,并且已经有了一些应用案例,但真正步入成熟期,Gartner标准判断是2-5年。
关于企业在选择大模型的考量因素,Gartner也给出了一些参考。闫斌认为,在选择大模型时,我们不仅要考虑模型的质量,还需要考虑它的速度,比如:每秒产生多数Token。另外,还要重点考虑大模型的延时。他表示,”OpenAI-O1模型的延迟达到了1分钟或者几十秒,在有些客户的业务应用中是不能允许的。因此,OpenAI-O1模型的质量虽好、但未必是客户的最好选择。”
除了质量、速度、延迟等因素之外,中国企业在选择大模型时还需要重点考虑价格、安全、本地化部署等多种因素。
复合型AI是指组合利⽤(或融合)不同AI技术来提高学习效率、生成层次更丰富的知识表示。复合型AI提供了更丰富的AI抽象机制,并最终提供了⼀个能够以更有效⽅式解决更广泛业务问题的平台。
生成式AI也是AI其中的一部分、并不代表所有。怎么把所有的技术整合到一起,才是企业现在最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更务实的做法。闫斌表示,找到一个硕大的模型,期望它能够”大力出奇迹”地解决企业所有的问题,那可能是OpenAI探索的方向,并不适用于普通企业。因此,从务实角度来看,我们还应该使用复合式AI这种技术。
复合型AI可为中国企业带来两⼤益处。第⼀,将AI的⼒量推广至无法访问大量历史或标签数据、但拥有大量⼈类专业知识的企业机构。第二,扩大AI应用的范围,提升此类应用的质量,这也意味着能够应对更多类型的推理挑战。根据所应用的具体技术,还可产生其他一系列益处,包括提高可解释性、韧性,以及支持增强智能。
“在复合式AI中,所有的AI模型们就像自己有一个小的社会。在这个社会当中,不同的模型有着不同的角色。有的模型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生产出来的东西供消费者消费;有的模型扮演着老师的角色、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有的模型扮演着运动员的角色,它在场上根据进行一定的规则进行表演。”闫斌表示,我们可以把复合式AI看成一个交响乐团,有指挥还有不同的乐器演奏家,由指挥家指导不同的乐器演奏家共同完成演出。因此,复合式AI就是各种大小模型的组合,共同协同工作,完成企业所需要的任务。
“未来一到两年,复合式AI一定会受到企业的重点关注。因为他们需要在合适的场景使用合适的技术。”采访最后,闫斌如是说。
推荐阅读【数字产业创新研究中心】2024人工智能&大数据创新应用案例集【数字化案例】从繁琐到高效,从隔阂到协同,产业互联网平台全解析【数字化思维】从TA们的视角看,何为明智的转型投资推荐关注
交流投稿“首席数字官”是锦囊专家旗下的新媒体平台,专注数字化转型的趋势洞察、前沿科技应用、模式创新、优秀案例、领军人物的采访报道。文章覆盖微博微信、腾讯、百度、今日头条、搜狐等20+媒体平台和国内外专家社群100+。如果你是企业数字化探索者、观察者,对转型创新有独到的见解、夯实的案例,也欢迎投稿!投稿请联系《首席数字官》编辑部:fuyuanyuan@jnexpert.com【加小锦好友:jn-xiaojin3备注行业职位,进相关社群与众多专家讨论交流】转载须知1、欢迎转载“首席数字官”原创作品。2、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文章转自“首席数字官”,ID:ChiefDigitalOfficer,作者XX。

你可能还想读

Default Image

进博会开幕式上跨国巨头们对于中国市场的最新“声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4年是中国经济不平凡的一年。今年以来,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国家政府沉着应对,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国内需求、优化经济结构,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培 […]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3日
Default Image

“吹哨”!人工智能2030年将造500万吨电子垃圾

文|《中国科学报》记者赵广立见习记者赵宇彤 即便做了充足的心理准备,汪鹏仍感到形势严峻——如果不采取循环经济策略,生成式人工智能(AI)到2030年预计累计产生500万吨电子废弃物,”或将给人类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挑战”。 随着AI的飞速发展 […]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3日
Default Image

人工智能时代,公众更没有安全感?

数据和人工智能(AI)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有人作了个形象比喻:就像煤炭之于蒸汽机,电能之于灯泡,汽油之于汽车。 的确,几乎所有形式的AI都需要大量训练数据。要想让AI更加”懂你”,就必须收集和分析你的个人信息,这是AI深度学习的原材料,也是其 […]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3日
Default Image

我的AI恋人,因为降本增效“死”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李怡云,编辑:陈梅希,题图来自:AI生成 今年秋天,OpenAI正式发布了ChatGPT的高级语音功能。其本意是让人机交互更自然,却被网友们”玩坏了”。 在国内外的视频网 […]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3日
Default Image

抑郁症的电子丧钟,响了

出品|虎嗅科技医疗组 作者|陈广晶 编辑|苗正卿 头图|视觉中国 “原来抑郁症会死人。” 2017年,刚过30岁的蓝振忠听到同学自杀的消息,第一次意识到了心理问题的严重性,直到这时他也才发现,周围很多朋友在吃抗抑郁的药。 那时,蓝振忠还在卡 […]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3日
Default Image

手机秒拍动画大片,高级运镜效果惊人!Runway两弹更新,火得一塌糊涂

编辑:静音 【新智元导读】在AI视频这一赛道,Runway显然已经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专注于艺术、媒体和娱乐。他们新近连发了两个新功能:可将真人面部表情精确复刻给AI角色的Act-One,以能够实现3D化的AI摄像头控件。 前几天,Runw […]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3日
Default Image

新兴技术向前,GenAI向“后”?

作为判断新兴技术发展阶段和未来趋势的重要参考,Gartner的成熟度曲线在业内颇具影响力。近日,Gartner发布2024年中国信息与通信技术成熟度曲线,生成式AI、云原生、5G、低代码等热点技术出现在该成熟度曲线上。其所处位置的不同,代表 […]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3日
Default Image

AI技术:制造业的未来还是泡沫幻影?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选择”设为星标” 关键讯息,D1时间送达! 在探讨制造业的未来时,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是高科技制造业对人工的依赖正在逐渐减少。传统观念中,人工操作往往被视为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源,如呼吸、皮肤屑、头发等都会对精密制造构成威胁 […]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