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公司,就要凉凉了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3日    来源:szf

最近,K哥提出的”AI微笑曲线”模型,在行业内引起广泛关注和传播,除了K哥的几篇文章被大量转发外,不少数字媒体也在邀约K哥,就这一概念做一些访谈。事实上K哥并不觉得”AI微笑曲线”模型有什么特别高深之处,它只是反映了在整个AI产业链中,哪些公司在赚钱,哪些在亏钱,以及未来几年AI行业发展的一些个人推论。今天K哥将围绕”AI微笑曲线”,继续分享一些我的观察和思考。
01
什么是”AI微笑曲线”?
关于”AI微笑曲线”,K哥在以前的文章聊过,这一概念是借鉴了经济学中的”微笑曲线”理论,用以描述AI产业链中不同环节的价值分布。具体如下:
AI微笑曲线Mr.K@技术领导力
1、上游:GPU设计/制造与云计算服务
AI产业的上游,主要包括GPU设计/制造和云计算服务。这些环节为AI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持和计算能力,是整个行业建起万丈高楼的关键基石。其中GPU是AI运算的核心硬件,能够高效处理大量并行运算任务,对于复杂的AI模型训练至关重要。云计算服务则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资源,使得企业和开发者能够按需使用计算能力,而无需投资昂贵的硬件。英伟达、亚马逊、微软等科技公司正是牢牢占据上游有利”位置”的大厂巨头,它们凭借掌握的关键专利和算力资源,攫取产业链中的高额利润。
2、中游:基础大模型研发
这一环节主要包括从事基础大模型研发和训练的公司,例如OpenAI、谷歌、Meta等大型科技公司的大模型部门,以及国内的”AI六小虎”等新兴企业。它们负责开发和训练大型语言模型、图像生成模型、语音识别模型等各种基础大模型。这些基础大模型是各种AI应用的基础,其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数据收集、模型训练和算法优化等。因此研发成本就变得非常高。尽管近年来大模型公司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由于研发成本高昂,且难以直接从基础模型中获得收入,从而导致这些公司难以盈利,一直处在严重亏损的状态。
3、下游:AI大模型应用
AI产业的下游是AI大模型的应用。这些应用将基础大模型与特定的业务场景相结合,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下游公司通过提供这些解决方案,能够直接掌握用户数据和渠道资源,触达最终用户,并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和迭代各种AI应用,从中获得丰厚的利润。许多初创公司和大型企业都在积极探索AI的应用,如自动驾驶、智能客服医疗诊断、金融风控等。这些应用能够为用户带来直接的价值,并产生可观的营收,因此,下游企业能够获得高额的利润,并成为AI产业链中重要的盈利点。
02
国产大模型公司的生态图谱
当前来看,国产大模型公司的生态图谱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从”大模型六小虎”到AI新势力,再到传统科技巨头及众多初创企业,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图谱。
1.大模型”六小虎”
国内AI领域中,智谱AI、月之暗面、Minimax、百川智能、零一万物、阶跃星辰被并称为”六小虎”。它们大多成立于近几年,凭借在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上的创新,迅速获得了业界的关注和投资者的青睐。在模型架构、应用场景等方面各有侧重,共同推动着中国大模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六小虎”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不容忽视,是未来大模型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AI新势力
除了”六小虎”外,国内AI创业阵营还涌现出面壁智能、秘塔AI和DeepSeek等发展势头良好的新秀。它们通常专注于特定领域(例如垂直行业应用、特定算法优化等)的大模型研发。其技术实力不容小觑,在各自细分领域展现出一定的竞争力,为大模型生态注入了更多技术多样性。
3.传统科技巨头
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字节跳动、华为、科大讯飞、商汤科技、昆仑万维等传统科技巨头,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海量数据资源和成熟的商业模式,也在积极布局大模型领域。他们拥有更全面的技术栈和更广泛的应用场景,能够将大模型技术与自身业务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这些巨头的参与,为大模型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市场保障,也提升了中国大模型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但与此同时,这些巨头们也面临着如何在既有业务和新兴技术之间取得平衡的新挑战。
4.其它大模型初创公司
除了以上提到的公司,还有大量其他大模型初创公司涌现。据统计,自2023年以来,至少有120家宣布获得融资的大模型初创公司,展现了国内大模型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这些公司在技术方向、应用领域和商业模式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竞争的大模型生态系统。虽然这些公司的规模和影响力不如”六小虎”或科技巨头,但它们为大模型产业注入了持续的创新动力,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03
未来3年,80%的大模型公司,会死掉
1、国内创业公司,三年生存率为20%
国内创业公司的生存率向来不高,根据过去年10的数据统计,我国初创公司三年的生存率普遍低于20%。这意味着,超过80%的创业公司在3年内就会倒闭或被收购。大模型公司作为资本密集型、数据密集型、人才密集型企业,其生存率只会更低。大模型的研发和运营需要算力成本、数据获取成本、人才成本等巨额的资金投入。这些高昂的投入,使得许多大模型公司难以为继。尤其在融资环境收紧的情况下,资金链断裂将成为压垮大多数大模型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K哥认为大模型公司的三年生存率很可能远低于20%,甚至可能只有个位数。
2、大模型公司的”死亡名单”
在K哥看来,大模型公司的淘汰,不会是随机、无序的,而是一个呈梯次淘汰的过程。如果把上面说的传统巨头的大模型事业部归为第一梯队、”六小虎”为第二梯队、AI大模型新贵及其他大模型初创公司为第三梯队,那么未来几年大模型公司的”死亡名单”中最先出现的名字,应该是第三梯队及以下的那些基础大模型初创公司。这些公司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数据资源和人才储备,其竞争力相对较弱,难以在技术迭代和市场拓展上保持领先。随着市场的进一步集中和淘汰的加剧,这些公司必将首先感受到压力。
接下来,就是以”六小虎”为代表的第二梯队AI企业。这些公司虽然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它们仍然面临着来自巨头的挤压和来自同行的竞争。它们需要不断提升技术能力、扩大市场份额,并寻求更有效的商业模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因此小虎们也面临着因融资困难、技术瓶颈或商业模式失败而被淘汰的巨大风险。
最后,大厂的大模型事业部也不能稳坐钓鱼台,而是要面临战略调整甚至被砍掉的风险。大厂虽然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积累,但它们也面临着内部资源分配的压力和外部市场竞争的挑战。如果大模型事业部的业绩无法达到预期,或者公司战略发生变化,那么大厂也可能选择削减或放弃大模型业务。最近有媒体报道,字节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出现较大幅度的收入增速下降,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模型行业处于早期高投入阶段,短期看不到回报”。
不难看出,在整个”淘汰赛”过程中,融资能力将成为决定公司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大模型公司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来维持研发、运营和市场推广。仍以字节为例,据报道其旗下AI产品豆包今年的运营总成本将达到85亿美元,将面临高达50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这样的”手笔”,即使是大厂巨头也会觉得肉疼,那些小虎新贵们如果不能持续获得融资,更是很难撑下去。某种角度看,AI大模型公司拼到最后,拼的就是融资能力和谁的钱袋子更深,其他都是”其他”。
04
“AI微笑曲线”的演进及重要推论
1、新科技巨头诞生
每一轮科技浪潮都会催生出一批科技巨头。PC互联网时代,谷歌、亚马逊、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华为等巨头崛起,它们占据了搜索、电商、社交、云计算等关键领域,构建了庞大的商业帝国。移动互联网时代,字节跳动、拼多多、美团等新兴力量异军突起,凭借移动应用和新商业模式,迅速占领市场,成为新的科技巨头。
如今,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OpenAI的横空出世,以及国内”六小虎”等公司的崛起,预示着新一轮科技巨头更迭的开始。它们掌握核心技术,聚焦于通用人工智能的底层突破,在大模型、多模态等前沿领域,实现了一系列创新,正在积极重构人工智能的能力边界。这也让它们拥有了独特的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在整个AI产业链中,占据难以替代的位置。
2、基础大模型崛起,”曲线上移”
随着基础大模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大模型公司将慢慢占据产业链的主导地位。它们拥有强大的模型训练能力、海量数据资源和顶尖人才团队,能够提供高性能、低成本的基础模型服务。这会让AI应用公司对基础模型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同时也会大大压缩它们的利润空间。就像OpenAI公司GPT系列模型的每次升级迭代,都会直接或间接地颠覆一批依赖于旧模型的AI应用公司。
这种强者恒强、资源愈发向头部公司集中的”马太效应”,也会使得K哥所说的”AI曲线”不断上移。换句话说,基础大模型公司会慢慢从单纯的技术提供商,转变为利润获得者。
它们除了通过向AI应用公司收取API费用、提供定制化模型服务等方式,获得丰厚的利润外,还具备开发C端杀手级应用的潜力、优势和强烈的内外部需求。这些因素将促使大模型公司开发出以大模型为底座的C端杀手级应用,进而实现商业化突破。而这将极大挤压AI应用公司的利润空间和市场空间。因此,AI创业公司需要谨慎选择发展方向,尽量避开基础大模型公司目前相对薄弱的领域(如多模态模型、用户体验优化等),而要把更多心思放在寻找差异化竞争的突破口上。
3、AI泡沫破裂,估值回归理性
伴随着”AI微笑曲线”的演化,AI行业的估值也将实现”理性回归”。AI赛道的投资热潮,使得很多公司估值飙升至历史高位。以英伟达为例,其市值一度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过了传统科技巨头如苹果和微软。事实上,英伟达主要是一家芯片制造商,从业务模式和商业生态来看,实在难以撑起如此高昂的估值天花板。
反观历史,像谷歌、亚马逊这样市值突破万亿美元的科技巨头,没有一个是纯硬件公司,无一例外都是拥有生态平台属性的公司。它们不仅有强大的核心技术,更重要的是围绕核心业务构建了完整的生态体系。再从现状来看,虽然英伟达仍然占据AI产业链中的利润高地,但随着AMD、Intel、华为等公司的追赶,它的市场垄断地位必然会被打破,其估值回归理性也是必然的事。
大模型的发展还在继续,”AI微笑曲线”仍在演进,时代的变革也从未停歇,各种颠覆和重塑也在不断博弈形成中。不管怎么说,K哥都相信,最终能笑到最后的,一定是拥抱变化、不断创新,懂得顺应进化规律的AI企业们。不妨让我们一起见证。
作者|Mr.K
编辑|Emma
号主简介
Mr.K,黄哲铿,知名数字商业顾问,“顿悟山丘”创始人,科技博主,曾担任海尔、中通快递、1药网技术高管,著有《技术人修炼之道》《技术管理之巅》。分享:个体成长、科技趋势、数字化转型、商业洞察。
-END-
加K哥私人微信,围观朋友圈干货

你可能还想读

Default Image

AI眼镜厂商Solos发布两款新智能眼镜,售价249美元起

36氪获悉,AI眼镜厂商Solos在香港举办的2025智能眼镜研讨会上官宣了新一代智能眼镜产品。此次新品拓展了其AirGo产品线,带来了两款新产品:聚焦音频交互的AirGo™ A5和具备视频功能的AI眼镜AirGo™ V2。Solos Ai […]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3日
Default Image

大模型为深度伪造带来土壤,业界呼吁跨学科联合攻坚鉴伪技术

·鉴伪技术开发需要跨学科合作,当前的鉴伪技术以软件算法为主,未来将走向软硬一体。大模型兴起为深度伪造带来土壤,业界呼吁跨学科联合攻坚鉴伪技术。在大模型时代,人工智能合成语音与真实语音之间的界限变得越发模糊,提升与之匹配的识别技术迫在眉睫。7 […]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3日
Default Image

小米AI眼镜发布,支持“看一下支付”,1999元起

6月26日,小米重磅发布“面向下一代的个人智能设备”——小米AI眼镜。全新小米AI眼镜具备可支付功能,内置支付宝“看一下支付”,方便用户在双手忙碌或不便使用手机时,通过眼镜扫码支付,安全又便捷。据悉,小米AI眼镜现已开售,1999元起。小米 […]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3日
Default Image

小米AI眼镜发布,支持“看一下支付”,1999元起

6月26日,小米重磅发布“面向下一代的个人智能设备”——小米AI眼镜。全新小米AI眼镜具备可支付功能,内置支付宝“看一下支付”,方便用户在双手忙碌或不便使用手机时,通过眼镜扫码支付,安全又便捷。据悉,小米AI眼镜现已开售,1999元起。小米 […]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3日
Default Image

小米首款AI眼镜在京东开售 1999元起晒单享3期免息

6月26日,小米正式推出其首款AI眼镜,定位为“面向下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目前已在京东同步上架开售,售价1999元起,叠加国补优惠后到手价低至1699元。京东还为该款AI眼镜推出限时福利,京东购机用户可参与抽奖,有4台免单机会,晒单用户 […]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3日
Default Image

6月国产手机各价位段销量冠军出炉:华为中高端齐开花

【CNMO科技消息】近日,有数码博主曝光了2025年6月国产手机各价位段销量冠军机型。CNMO注意到,华为在中高端市场全面领先,实现“齐开花”的强势表现;OPPO Reno14则包揽全价位段和部分中端市场冠军;vivo则在特定区间占据优势。 […]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3日
Default Image

华为发布Pura80系列手机 售价6499元起

观点网讯:6月11日,华为召开Pura80系列及全场景新品发布会,发布了Pura80系列手机、华为WATCH5等产品。据悉,华为Pura80系列包括Pura80,Pura80 Pro及Pro+,Pura80 Ultra四款产品。发布会上,华 […]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3日
Default Image

2699元起 华为nova10系列今日发布_TechWeb

【TechWeb】2022年7月4日,华为正式发布华为nova10系列新品手机。华为nova10系列将于2022年7月8日10:08正式开售,共有“10号色”“曜金黑” “普罗旺斯““绮境森林”四种颜色提供选择。其中华为nova10 128 […]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