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军改革新举措:组建特战部队应对边境威胁
快速阅读: 印度军方在“辛杜尔行动”后宣布多项改革措施,陆军重组建立“巴伊拉夫”营、“鲁德拉”旅及“阿什尼”无人机排,部署于西部和北部边境,参与军事演习,旨在提升战备状态和应对新威胁。
在“辛杜尔行动”之后,印度军方宣布了多项旨在改革武装部队的新举措。其中,印度陆军走在前列,正在进行部队重组。这从建立五个“巴伊拉夫”营、两个“鲁德拉”旅以及组建“阿什尼”无人机排可以看出。这些新成立的单位主要部署在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积极参与军事演习,包括正在巴基斯坦边境举行的为期12天的三军联合演练。
这次改革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在技术上仍处于战争状态的情况下,印度为何要进行这一系列变革?首先,需要明确“军事重组”的定义:即通过合并现有单位或从现有单位中抽调资源建立新单位来重新组织军队。这个过程还包括为新单位配备先进武器和高端工具。然而,任何重组都必须服从于现有的军事战略。这意味着,如果战略发生变化,重组也可能随之发生。这种活动并非孤立进行,而是根据新的威胁感知需求而定。
印巴敌对状态于5月10日晚结束之后,印度政界和军方宣布将“暂停”辛杜尔行动,而非终止。显然,各方达成共识,决定保持军事行动的活力,以绕过国防部的官僚程序。印度官僚体系在审批变更时通常耗时较长,但在紧急情况或战时,可以启用“紧急采购”条款。根据该条款,军队可以在3到6个月内迅速采购装备并补充战备物资。这一权限在冲突、紧张局势或自然灾害期间激活。对于印度陆军而言,这一过程在停火宣布后不久便开始:政府授权军队采购价值约4000亿印度卢比(约合45亿美元)的装备。莫迪政府的这一行动并非先例。早在2016年,在乌里事件后,莫迪政府在其首个任期内就首次启用了紧急采购程序。
抓住最新机会,印度陆军在辛杜尔行动后迅速推进了部队重组。作为重组的一部分,陆军建立了“鲁德拉”联合作战旅、“巴伊拉夫”营和“阿什尼”排。然而,为新编单位配备现代化武器需要大量资金。因此,陆军根据紧急采购条款申请资金,以紧急采购这些武器。
新组建的两个“鲁德拉”旅分别隶属于东部和北部司令部,是“独立战斗群”(IBG)的升级版。尽管如此,印度陆军可能继续保留IBG的概念。这些旅基于每个区域快速反应部队的理念,不仅能够迅速渗透敌人领土,还能有效阻止敌人的突然入侵。目前,这些旅已经全面投入运行,这一点从它们参与的实地演习中可见一斑。
五个现役“巴伊拉夫”营中有三个隶属于北部司令部,分别驻扎在列城的第14军、斯利那加的第15军和纳格罗塔的第16军。其余两个营则分别编入南部司令部的第12军和东部司令部的第3军。未来六个月内,计划再组建四个营,目标是在未来六个月内建立25个这样的单位。
此外,印度陆军还计划为380个步兵营配备“阿什尼”无人机排。每个排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打击小队和配备侦察无人机的监视小队。“阿什尼”排已在过去两个月的各种军事演习中进行了测试,包括“勇者技艺3.0”、“阿什尼突击”和“塔尔力量2025”。
除了组建这些新单位外,印度陆军还在为其配备现代化设备和武器。为此,2025年6月,印度陆军收到了第一笔资金,并下达了价值198.1亿印度卢比的订单,购买六种类型的巡飞弹药和四种类型的侦察无人机,以装备“阿什尼”排,同时还采购了低空雷达、极短程防空系统发射器和导弹、快速反应战斗车辆以及夜视仪等装备。自2025年5月以来,印度陆军还通过快速程序购买了“标枪”导弹及其发射装置、“AK-630”炮、“反无人机系统”以及其他多种武器。
这是一句著名的俏皮话。
印度军事圈内有句话:“打一场战争所需的时间比采购武器的时间要短”,因为采购系统的运作速度极其缓慢。莫迪政府在2014年上台时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政府多次允许军队使用紧急采购条款来获取必要的关键系统,以迅速提高作战准备状态。这种做法可能会持续下去,因为改变数十年的官僚体制需要时间。
步兵单位的重组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装甲、炮兵和防空部队也将进行重组。这表明了印度陆军新的战略方针,即创建配备最新武器和技术的快速反应战斗编队,包括能够独立执行短期任务的无人机。
巴基斯坦应密切关注这些发展,因为Bhairav营、Rudra旅和Ashni排将在未来的印巴边境冲突中发挥作用。此外,这些能力可能会促使印度军方领导层采取冒险行动,特别是其现任领导层最近威胁要将巴基斯坦从世界地图上抹去。
新德里的信号非常明确:它不再愿意等待数年才能实现军队现代化。相反,政治领导层确保三军能够尽快获得现代化所需的全部资金,通过在战备状态下增强其能力。最终目标是使印度的军队与其当前的军事战略思想保持一致,即保持随时可战的能力,以便迅速发起打击。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