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地下防空系统应对美国低成本巡航导弹
快速阅读: 卫星图像显示,中国在靠近拉达克争议地区建设新型防空基地,采用混凝土掩体和滑动顶棚设计,以HQ-9防空系统为主,强调全面防护而非机动性,反映中国防空战略转变。
卫星图像显示,中国在防空领域采取了新的策略,侧重于全面防护而非机动性。中国军队正在建设带有滑动顶棚的混凝土掩体,用于部署防空导弹系统。
这一变化在卫星图像中尤为明显,特别是在靠近拉达克争议地区的两个防空基地附近的新位置。这些卫星图像经过了详细的分析,由TWZ完成。
新的防空阵地形成了一张由混凝土结构组成的网络,部分设施埋设于地下,并通过壕沟系统相连。整个基地被保护性围墙包围,内含兵营和支持人员的生活设施。
该基地作为一个军事单位运作,其特点在于防空系统可以直接从掩体内操作,而无需分散部署。这些掩体部分位于地下,配备有滑动顶棚。
据报道,这些位置是地对空导弹系统的直射发射点。这种设计似乎具有典型性,因为已在两个不同的基地观察到。下图展示了一个位于人工山丘上的雷达位置。
据信这些阵地是为了HQ-9防空系统准备的,这是中国对苏联S-300系统的改进版。一张照片显示,该系统位于一个顶棚打开的掩体内。特别是,任何垂直发射的防空系统都可以从类似的高防护位置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最早在2017年就在南海的人工岛上尝试建立类似的带发射能力的防护掩体,但由于空间有限,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小众”解决方案。然而,中国大陆建立类似且更加安全的设施表明,中国的防空战略发生了显著转变。
随着技术的进步,防空导弹系统迅速变得机动化,其生存能力依赖于频繁变换位置。然而,中国显然认为现代侦察技术使得这种概念不再有效。
最终,无人机、卫星和信号情报,加上与武器的实时连接,迫使重新评估优先事项。加固设施的概念是有道理的,尤其是在拥有数量优势的情况下。北京的这一决定也是对美国策略的回应,美国依赖低成本、大规模生产的巡航导弹。美国的战略很简单:多目标需要大量的廉价导弹。
在低成本、大规模生产的巡航导弹中,目前唯一接近实现的例子是安杜里尔公司的Barracuda-500,其射程约为900公里,但载荷仅为45公斤。此外,还有更小载荷的选择,例如L3哈里斯公司的Red Wolf携带约10公斤载荷,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Jackal则约为4.5公斤。虽然宣传视频展示了摧毁暴露位置的防空系统的情景,但这些导弹对于隐藏在混凝土掩体内的防空系统来说几乎无效。
标签:
防空新闻
中国
美国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