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展示新型移动防空系统,提升部队低空防御能力
快速阅读: 东风猛士全地形车搭载紧凑旋转雷达和双导轨导弹,形成机动防空单元。解放军第72集团军演练显示,该系统具备快速部署、自主作战及网络化操作能力,强化低空防御。
视频显示,该系统安装在东风猛士全地形6×6轮式平台上,配备有紧凑的旋转雷达和双屋顶导弹发射导轨,整合为一个高度机动的火力单元。发射架结构与SWS3炮弹结合短程防空概念的导弹模块非常相似,但没有35毫米火炮,保留了双导轨导弹配置,而非扩展到四个。画面显示,解放军第72集团军的部队正在进行模拟射击,最终进行了实弹射击,这与新装备快速引入的程序一致。尽管官方未公布具体规格,多位观察者认为该导弹是一种短程拦截器,可能属于FB-10A系列,在解放军服役时被一些来源称为HQ-13,主要承担对抗直升机、进出固定翼飞机、低空巡航导弹以及第1-3组无人机的点防御任务。
该系统的特点在于将机动性、传感器效应器集成和自主性在车辆层面融合。猛士底盘提供高越野敏捷性和快速射击后撤离能力,减少了暴露于反炮兵和徘徊武器报复的风险。车载监视和火控套件,通过广播画面中可见的旋转雷达和紧凑的光电装置,表明每辆车可以独立搜索、跟踪和打击目标,而不完全依赖上级指挥。同时,其架构似乎设计用于网络化操作,能够接入营级和战区级的空情数据流。这种双重能力,即可信的自主杀伤链与作为更大一体化防空系统节点的选项,解决了现代短程防空的核心挑战之一:在电子攻击和GPS降级环境下,为分散、机动编队维持覆盖。
评估的优势集中在生存能力、反应能力和后勤简便性上。单辆车的火力单元可以伴随摩托化和轻型合成旅移动,填补重型炮兵因固定位置或较慢梯队而产生的传统防空缺口。有机传感器缩短了传感器到射手的时间,提高了对突然出现的威胁(如地形掩护的直升机或海上掠海导弹向岸过渡)的反应速度。紧凑的形式降低了与牵引式发射器或更笨重的履带平台相比的特征足迹,而反复的模拟发射训练显然强调了快速部署和即时操作熟练度。公开报道一致将导弹配置描述为短程且针对低空目标优化,将其置于HQ-22/HQ-9等系统的内层,并与极短程火炮和便携式防空系统并列,正是这些系统在应对蜂群无人机和亚音速巡航导弹时对防御者构成最大压力的地方。
从战略角度看,即使关键参数未公开且型号未确认,这种类型的移动短程防空系统的部署具有明显的意义。地缘政治上,它加强了解放军在台湾海峡、东海和南海等热点地区的多层次防空态势,使对手在低空的空中规划复杂化,并压缩了直升机渗透或远程武器投放的安全接近走廊。地缘战略上,这与中国努力展示从远程拦截器到战术点防御的密集多层级综合防空系统相一致,通过在更多机动单位中分布更多拦截器,降低了饱和攻击的有效性。军事上,它提高了指挥所、行军纵队中的防空缺口以及物流节点的生存能力,这些目标在最近的冲突中已被证明是FPV无人机和小型巡航导弹的主要打击对象。能够在网络中断时自主操作,而在网络可用时贡献共同空情图的能力,增强了对电子战和对高层C2的斩首打击的韧性。
需强调的是,目前尚无正式中文出版物详细说明该系统的官方命名、导弹型号或性能参数。综合证据、图像资料、电视解说及专家评论,可以谨慎地作出初步评估:这可能是一款新型“猛士”车载短程防空系统,携带类似FB-10A的短程导弹家族,部分资料称其为HQ-13,现已至少装备了第72集团军的一个单位。如果这一情况属实,该系统的加入将加强解放军的低空防御能力,为机动旅提供可靠的反无人机和反巡航导弹保护,并提高在涉及中国地面部队行动的任何情况下低空作战的成本。
作者特曼·S·尼坎奇是陆军识别小组的防务分析师,拥有比利时顶尖大学的政治学、比较与国际政治以及国际关系与外交学位,研究重点包括俄罗斯的战略行为、防务技术及现代战争。他在陆军识别担任防务分析师,专长于全球防务产业、军事装备及新兴防务技术。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