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展示新型Hwasong-20洲际导弹,威胁美国本土
快速阅读: 朝鲜新导弹“火星-20”展示显著技术进步,采用固体燃料和更大载荷罩,提高生存能力和多弹头潜力,预计射程15,000公里,但性能需进一步验证。
“火星-20”的配置反映了朝鲜洲际弹道导弹家族的明显进化。外观上,它类似于去年展示的“火星-19”,但新导弹更钝、更宽的鼻锥表明其载荷容量有所增加,这可能意味着具备携带多枚再入飞行器或多弹头的能力。该导弹搭载在一辆11轴罐装运输起竖发射车(TEL)上,与“火星-19”采用的侧臂提升装置不同,这款发射车使用了中央起竖装置,这种布局在几种俄罗斯系统中可见,通常能减少起竖操作时的横向应力并简化液压架构。平壤将“火星-20”与最近公开的一种使用碳纤维制造的固体燃料发动机联系起来,该发动机推力约为1,971千牛,这一进步有望实现更快的发射准备时间、更高的战备状态以及更好的生存能力,相比液体燃料的前辈而言。分析人士预计,朝鲜将在近期尝试进行全面测试,以验证热防护、制导稳定性和以洲际速度再入大气层的性能。
“火星-20”位于一条逐渐强调机动性、生存能力和载荷灵活性的发展轨迹中。自2020年展示以来,“火星-17”液体燃料导弹提供了巨大的投射重量和名义上的洲际射程,但需要长时间的加油和检查过程,容易被监测。首次于2024年10月31日试飞的“火星-19”固体燃料、罐装导弹将重点转向快速发射准备和公路机动性,据估计,从朝鲜领土发射可以覆盖整个美国大陆。“火星-20”似乎旨在融合这两条发展路线:通过固体推进剂和罐装设计提高生存能力和响应速度,同时配备更大的载荷罩以容纳多个弹头或穿透辅助装置。朝鲜官方渠道声称,新型导弹的最大射程可达15,000公里,能够携带多枚核弹头;然而,这些说法尚未通过公开记录的全程飞行测试得到验证,关键性能参数,包括再入生存能力和终端精度,仍有待证明。
在朝鲜自身的库存中,“火星-20”所宣称的优势可归纳为三个方面。首先,固体燃料和罐装设计缩短了发射准备时间,并减少了与液体燃料“火星-17”相比的热和电磁信号,使得早期预警和先发制人更加复杂。其次,更大、更钝的载荷罩可能意味着真正的多弹头能力或至少能够携带诱饵和穿透辅助装置,增加了对中段防御的负担,相比之下,假设的单弹头“火星-19”配置则较为简单。第三,声称的15,000公里射程允许更有利的内陆发射几何位置,同时仍能威胁到关键的美国目标,减少了将TEL部署在盟军监控更为密集的沿海地区的需要。相比之下,“火星-12”中程导弹及KN-23和KN-24短程系统则针对韩国和日本的战区级核打击选项进行了优化,而虽然“北极星”潜射系列越来越成熟,但仍因射程较短和依赖有限的潜艇部队进行生存巡逻而受限。
在从液体燃料的“火星-17”发展到固体燃料、罐装的“火星-19”(2024年首次飞行)之后,平壤现在将“火星-20”定位为下一阶段平台,具有更大的载荷罩和改进的发射器,尽管最艰巨的挑战——可重复、可验证的洲际再入且达到可接受的精度——尚未得到证明;因此,宣布的射程和多弹头能力应被视为未经验证的项目目标。在具有高象征意义的纪念活动上向俄罗斯高级代表展示该系统,既展示了向更生存能力强的洲际弹道导弹技术迈进的动力,也显示了有助于缓解制裁压力的外交结盟。对于华盛顿、首尔和东京来说,罐装、快速发射的设计加上潜在的多目标能力压缩了预警和交战时间,并提高了拦截需求。对于北京和莫斯科而言,这次展示强调了一个能够在区域内部署,扩展美国导弹防御体系和战略范围的伙伴。在地区层面,从KN-23/24和“火星-12”到“火星-19”再到“火星-20”,这一系列武器系统构成了一个分层的武库,旨在进行强制性外交和有控制的展示。
平壤发出的信息明确而有目的。通过将公开亮相与声称更高推力的固体推进系统、更大的载荷整流罩以及快速部署优化的发射器相结合,朝鲜正在表明其从展示性装备向具备生存能力和可重复使用的洲际打击力量转变。除非通过外交途径建立可信的防护措施或防御能力超过进攻性适应,否则区域安全规划将不得不假定预警时间缩短、突袭模式更加复杂,以及朝鲜旨在成为既机动又可扩展的核威慑力量。作者:Teoman S. Nicanci —— 防务分析师,《陆军识别》集团
Teoman S. Nicanci 毕业于比利时顶尖大学,获得政治学、比较国际政治及国际关系与外交学位,研究重点是俄罗斯的战略行为、防务技术及现代战争。他在《陆军识别》担任防务分析师,专长于全球防务工业、军事装备及新兴防务技术领域。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