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与AI助力下一代更友善互联
快速阅读: 虚拟现实游戏帮助儿童培养同理心,通过角色互动和情感体验,增强社会情感学习。研究显示,VR可作为“同理心课堂”,适应不同性格需求,促进情绪调节。
同理心不仅是一种“锦上添花”的软技能——它是儿童和成人调节情绪、建立友谊和相互学习的基础。在6到9岁之间,儿童开始从自我中心转向注意到他人的感受和观点。这使得幼儿期成为培养同理心和其他社会情感技能的重要时期之一。
传统上,假扮游戏是练习同理心的一种自然方式。许多成年人可能记得扮演医生和病人的场景,或者用树枝和树叶当作想象中的货币。这些游戏时刻不仅仅是娱乐——它们也是早期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课程。
然而,随着儿童花费更多时间在技术上,而减少参与假扮游戏的时间,这些机会正在减少。一些教育工作者担心技术阻碍了社会情感学习。然而,情感计算领域的研究——即能够识别、模拟或两者兼备的数字系统——表明技术也可以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特别是虚拟现实可以创造沉浸式环境,让儿童与表现出如同真实人类般生动情感的角色互动。作为一名研究人们如何利用技术进行社会情感学习的人机交互科学家,我认为,如果使用得当,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可以帮助重塑社会情感学习实践,成为一种新的“同理心课堂”或“情绪调节模拟器”。
情感游戏
在我于佛罗里达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2017年开始开发一个结合发展心理学、情感计算和儿童参与设计见解的虚拟现实同理心游戏框架。在马里兰大学的人机交互实验室,我与他们的KidsTeam项目合作,让7至11岁的儿童作为设计伙伴,帮助我们构想一个以同理心为中心的虚拟现实游戏应该是什么样的。
2018年,我和中央佛罗里达大学互动娱乐学院的15名硕士生共同创建了第一个游戏原型《为什么巴巴亚加带走了我的弟弟?》。这款游戏基于一个俄罗斯民间故事,引入了四个角色,每个角色代表一种基本情感:巴巴亚加代表愤怒,鹅代表恐惧,大姐姐展示快乐,小妹妹表达悲伤。
与大多数游戏不同,这款游戏不以积分或徽章奖励玩家。相反,孩子们只有通过了解角色、倾听他们的故事并实践同理心行为才能在游戏中取得进展。例如,他们可以通过角色的眼镜观察游戏世界,重温他们的记忆,甚至拥抱巴巴亚加来安慰她。这一设计选择反映了社会情感学习的核心理念:同理心不是关于外部奖励,而是关于暂停、反思和回应他人的需要。
我和同事们一直在完善这款游戏,并用它来研究儿童与同理心的关系。
通往同理心的不同路径
我们在个别情况下让小学生测试这款游戏。在提出一般性问题并进行同理心调查后,邀请孩子们玩游戏。我们观察他们在游戏中的行为,并在之后讨论他们的体验。
我们最重要的发现是,孩子们与虚拟现实角色的互动遵循了人类通常在彼此互动时所遵循的主要同理心模式。一些孩子表现出认知同理心,意味着他们理解角色的情感状态。他们认真地听角色说话,轻拍角色的肩膀以引起注意,并试图帮助他们。与此同时,他们并没有完全沉浸在虚拟角色的感受中。
另一些孩子则表现出情感共鸣,直接模仿角色的情绪,有时因为恐惧或悲伤而变得如此不安,以至于停止了游戏。此外,还有少数孩子完全没有与角色建立联系,主要集中在探索虚拟环境上。这三种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当孩子们与同龄人互动时也会发生。
这些发现既突显了虚拟现实在激发强烈同理心反应方面的潜力,也提出了如何设计支持不同性格儿童体验的问题——有些孩子需要更多的刺激,而另一些则需要更温和的节奏。
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如何将这种同理心游戏有效地融入日常生活中。在课堂上,虚拟现实(VR)不会取代真实的对话或传统的角色扮演,但它可以丰富这些活动。教师可以利用一段简短的VR场景来激发讨论,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感受以及这些感受如何与他们的真实友谊相联系。这样,VR就成为对话的跳板,而不是孤立的工具。
我们还在探索能够实时响应儿童情绪状态的自适应VR系统。头戴设备可能会通过面部表情、心率或视线检测到孩子是否感到焦虑或害怕,并通过降低角色的表现力或提供支持性的提示来调整体验。这样的响应式“同理心课堂”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安全的机会,逐步增强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
在这里,人工智能(AI)变得至关重要。AI系统可以解读由VR头戴设备收集的数据,如视线、面部表情、心率或身体运动,并据此实时调整体验。例如,如果孩子看起来焦虑或避免与悲伤的角色进行眼神接触,AI可以温和地减慢故事节奏,提供鼓励性的提示,或减少场景的情感强度。另一方面,如果孩子显得平静且投入,AI可能会引入更复杂的场景以深化他们的学习。
在我们目前的研究中,我们正在调查AI如何衡量同理心本身——跟踪游戏过程中每时每刻的情绪反应,为教育者提供关于同理心发展过程的更好见解。
未来的工作与合作
尽管我认为这项工作充满希望,但它也引发了许多重要的问题。VR角色应该以全强度表达情感,还是为了敏感的孩子们而减弱?如果孩子们将VR角色视为真实存在,我们如何确保这些教训能延伸到操场或餐桌上?此外,随着头戴设备仍然昂贵,我们如何确保同理心技术不会加剧数字鸿沟?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研究难题,也是伦理责任。这一愿景需要教育者、研究人员、设计师、家长和孩子们之间的合作。计算机科学家设计技术,心理学家确保体验在情感上是健康的,教师将其适应课程,孩子们共同创造游戏,使其既吸引人又具有意义。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塑造不仅娱乐还能培养下一代同理心、情绪调节能力和更深层次联系的技术。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