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式J-6战机变身无人作战平台,具备超音速打击能力
快速阅读: 歼-6改装为无人机,具备超音速性能和1000磅载荷,可用于训练、诱饵及侦察。中国拥有超1000架库存,展示低成本大规模使用策略,强调地缘战略灵活性和军事效能。
歼-6,最初是中国制造的苏联米格-19版本,在退役前线服役之前曾是解放军空军的主力。其无人驾驶版本经过了重大改造,包括移除了机炮、弹射座椅和外部油箱,安装了自动驾驶系统、自动飞行控制、附加挂载点以及地形跟随导航系统。据称,无人驾驶版歼-6最早于1995年首飞,最初用于训练目标和模拟威胁,而其在长春的公开亮相标志着这些平台可能被使用的演变。曾经操作过歼-6的许多单位现在正在转向更为先进的无人机,如具备隐身能力的GJ-11,这使得歼-6W处于辅助角色而非技术前沿。
实际上,歼-6W可以承担多种用途。它能为战斗机飞行员和防空部队提供真实的全尺寸训练目标,提供小型无人机无法复制的飞行剖面和特征。除了训练外,该飞机还可以用作诱饵吸引敌方火力,作为装备轻型武器的消耗性打击平台,或是高风险侦察车辆。凭借约350英里的作战半径、超音速性能和高达1,000磅的有效载荷能力,尽管年代久远,歼-6仍保留着适用于现代作战的特点。
将歼-6改装为无人攻击机并非全新概念。有报道称,到2022年已有大约600架飞机完成改装,实际数量可能更高。中国决定维持超过1,000架可飞行的歼-6库存,为需要时激活提供了大量的可损耗资产。靠近台湾的加固机库和空军基地与此类改装有关,突显了其部署背后的地理和战略逻辑。
此类改装的主要优势在于成本效益和规模。重新利用现有机体比生产新无人机便宜得多,同时仍能提供与有人驾驶战斗机相当的体积、速度和雷达截面。类似的方法在其他地方也有所见:美国运营过QF-4和QF-16改装战斗机用于训练和测试,阿塞拜疆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中使用无人驾驶安-2飞机揭露并消耗敌方防空力量。中国的项目似乎遵循相同的原则,但设计用于更大规模和更集成的使用,其中老旧战机作为第一波行动,在更先进系统投入之前,用于耗尽和迷惑敌方防御。
战略意义重大。地缘政治上,这一展示传达了北京意图在现代空战中使用所有可用资源的信息。地缘战略上,将这些无人机部署在最接近台湾的基地表明,它们可以在无需大量后勤支持的情况下多波次部署。军事上,这些无人机提供了三个明确的功能:饱和敌方防空系统,迫使防御者暴露位置和信号,以及对选定目标实施可消耗打击。这种多层次的方法,结合可消耗无人机、先进无人攻击机和远程导弹,反映了一种旨在使对手防御计划复杂的全面作战理论。
因此,歼-6W的公开亮相不仅仅是象征性的姿态。它证实了中国正在调整其库存、基础设施和作战条令,以在未来冲突中利用大规模无人平台。虽然歼-6W不太可能在复杂度上匹敌先进的隐形无人机,但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可消耗性和数量。通过将这些飞机整合到广泛的大规模使用概念中,北京展示了如何将旧平台重新构想为现代战争的有效工具。长春的预览强调,未来空战不仅将由尖端系统塑造,还将由如何将旧资产重新用于大规模、可消耗操作以饱和、欺骗和压倒对手所决定。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