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低成本无人机突破乌防线,威胁北约边界
快速阅读: 杰贝拉无人机2024年投入实战,外观似沙赫德-136,成本低廉,易于大规模生产。俄利用其经济不对称优势,通过饱和攻击消耗乌导弹库存,削弱雷达网络。无人机作战半径300至600公里,部分型号装备小型爆炸弹头,对软目标构成威胁。
2024年中期首次投入实战并迅速普及至2025年的杰贝拉无人机,外观上与伊朗制造的沙赫德-136类似,但在性能、用途和复杂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杰贝拉并非用于精确悬停攻击,而是被设计得更为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和一次性使用。这是一款固定翼、螺旋桨驱动的无人机,由非战略性材料如泡沫、层压胶合板和轻型塑料复合材料制成。其长度约为2.4至3米,翼展在3.2至3.5米之间,不含载荷时的机身重量估计在25至35公斤左右。
动力系统采用后置推进配置,由小型二冲程汽油发动机或某些型号中的电动机提供动力。巡航速度范围在120至150公里/小时。导航依赖于GNSS自动驾驶仪,通常配备低成本GLONASS或GPS模块,并预设了航路点路径。一旦发射,杰贝拉无人机自主运行,没有实时控制链接,许多型号甚至不具备遥测功能,增强了操作的不可否认性和抗干扰能力。据乌克兰防务官员评估及捕获的飞行日志显示,其作战半径根据载荷配置和大气条件的不同,约为300至600公里。
一些杰贝拉变种完全无武装,仅作为诱饵,模仿更致命无人机或巡航导弹的雷达信号和飞行模式。然而,更先进的型号则装备有小型爆炸弹头,安装在头部或中部舱室。这些弹头通常携带3至5公斤的高爆炸药,能有效打击燃料储存、雷达站、无装甲车辆和军事补给仓库等软目标。其他回收的单位还配备了小型破片弹头、温压微型炸药或旨在对暴露阵地产生反人员效果的简易钢球载荷。虽然单个杰贝拉无法摧毁坚固目标或城市基础设施,但其有限的杀伤力通过数量得到了弥补。乌克兰防空部队曾报告,在一次协调攻击中,一群杰贝拉无人机突破了雷达覆盖,为后续的沙赫德-136导弹袭击关键变电站提供了机会。
杰贝拉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成本。据乌克兰情报部门估计,每架无人机的成本在500至2000美元之间。相比之下,发射一枚短程地对空导弹(如IRIS-T或NASAMS拦截器)所需的费用高达数万美元,杰贝拉造成了明显的经济不对称。例如,在9月初的一个夜晚,40架无人机——其中许多是杰贝拉——被发射向乌克兰领空。乌克兰军队成功拦截了其中33架,使用了西方提供的拦截器。尽管阻止了实际损害,但防御的财务成本可能超过了数百万美元。俄罗斯指挥官充分意识到这种不对称,现在不仅利用杰贝拉无人机进行直接攻击,还通过饱和攻击消耗乌克兰的高价值导弹库存,削弱其雷达网络。
除了成本和效果外,俄罗斯能够大量生产杰贝拉也是其持续使用的关键因素。与需要更多专门组件和集中装配线的沙赫德不同,杰贝拉无人机以分散的方式制造。基辅的防务官员估计,俄罗斯目前每月生产400至600架。生产依赖于国有工厂和非正式车间的混合,包括在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等占领区。3D打印、CNC泡沫切割机和现成电子元件的可用性促进了快速规模化生产。杰贝拉使用的部分组件已被追溯到民用两用品进口。
在一个重要的法医发现中,乌克兰技术人员从一架坠落的无人机内部存储中提取了视频,显示了中国深圳某车间的内部画面。该无人机配备了一台消费级“A40 Pro”相机,电路板内的微控制器和GPS模块可追溯到美国和欧洲的供应商。这进一步证实了俄罗斯国防工业继续利用全球供应链绕过制裁,通过第三方分销商和监管不严的在线市场进行采购。
北约尤其关注“天竺葵”计划的战略溢出效应。2025年9月10日,几架被识别为“天竺葵”变种的无人机在更大规模袭击利沃夫和乌克兰西部时越界进入波兰领空。波兰防空部队迅速作出反应,在边境附近拦截了这些无人机。尽管没有造成损害,这次入侵仍促使北约根据《第四条》规定召开紧急会议。军事分析家认为,这些无人机可能是由于导航故障偏离航线,也可能是有意用来测试北约的应对准备情况。无论哪种情况,这一事件都标志着一个危险的先例:使用大规模、半自主、低成本的无人机,可以轻松跨越国际边界,考验联盟的凝聚力,而无需莫斯科作出高层政治决定。
与乌克兰接壤的北约成员国正在重新评估其防空态势。与传统威胁如飞机或弹道导弹不同,“天竺葵”类无人机呈现出低成本、高密度的饱和威胁,现有的导弹防御系统对此类威胁应对不佳。波兰、罗马尼亚和立陶宛正在进行讨论,考虑整合定向能武器、雷达制导自动炮、巡逻拦截无人机以及能够自主且经济地管理大规模无人机攻击的人工智能指挥控制节点。更广泛的经验教训显而易见:新一代空中战争正在形成,它更加重视冗余、成本效益和集群战术,而不是先进技术或精确打击能力。
乌克兰方面也在实时适应。乌克兰开发者和军事技术专家加快了国产无人机拦截系统的部署。这些快速、灵活的平台专门设计用于追踪并中和像“天竺葵”这样的无人机,通过动能撞击或机载干扰载荷实现。泽伦斯基总统本月早些时候宣布,这些系统在一个48小时的操作中击落了超过150架俄罗斯无人机。此外,乌克兰防空部队将人工智能算法融入雷达过滤系统,以更快地分类无人机类型,更好地辨别高致命威胁和低优先级诱饵。
尽管取得这些进展,乌克兰指挥官警告称,“天竺葵”仍然是心理和战术破坏的有效工具。它的力量不在于摧毁,而在于迫使乌克兰的防御者在压力下作出昂贵的瞬间决策,耗尽有限的导弹储备,拉长操作员的耐力。“天竺葵”不是一剂灵丹妙药,而是反复切割乌克兰防御体系的一把手术刀。
俄罗斯开发和部署“天竺葵”无人机标志着无人机战的一个战略转折点。现代无人系统不再局限于高科技、高成本平台,现在可以工业化、商品化,并作为钝器经济武器使用。伊朗、朝鲜及其他寻求对抗更强大军队的非对称选项的国家正在密切关注“天竺葵”背后的作战理论。对于北约而言,这提出了关于韧性和成本效率以及现有防空框架长期可行性的紧迫问题。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