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战与网络战融合:挑战与前景
快速阅读: 9月23日至26日,爱沙尼亚塔尔图将举办电子战实况活动,涵盖会议、展览及现场演示,聚焦电磁频谱优势。阿玛达发布特刊探讨电子战与网络战融合趋势及其挑战。
今年9月23日至26日,电子战(EW)实况活动将在爱沙尼亚南部的塔尔图举行。该活动将包括会议、展览和电子战设备的现场演示。活动地点设在塔尔图的Ülenurme机场,主题聚焦于电磁频谱中的优势,以及网络与电磁操作。
阿玛达将发布一份名为《融合、合并还是共存?网络战、电子战及不断演变的威胁景观》的特刊,以配合此次电子战实况活动。该特刊探讨了电子战部队如何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战效果,将其纳入战术库。过去,电子战战术主要局限于通过干扰和/或欺骗信号攻击依赖无线电频率(RF)的系统,如无线电和雷达。近20年来,越来越多地使用调制有恶意软件的RF信号,旨在感染军事资产所依赖的计算机系统,或污染连接这些系统的网络。恶意软件通过RF系统的天线进入,一旦进入任何连接的网络,就可能感染其他目标,如计算机化的战斗管理和指挥控制系统。
德邦克网分析师帕夫洛·克里文科,同时也是新地缘政治研究网络的网络安全、人工智能、通信和电子战专家,表示:“当网络战和电子战独立运作时,它们虽强大但有限。”相反,“当它们协同规划、定时并执行时,便成为一种力量倍增器,能够使敌人失明、混乱决策、破坏指挥控制能力,并利用系统中的技术和人类信任。”他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描述使用RF传输的网络攻击特性:这种结合就像“在移动的火车上进行刀战。要实现攻击,必须首先抓住车厢(同步效果),说导火员的语言(确定必须使用和克服的协议和认证),并在其他乘客推搡和喊叫的情况下保持平衡(类似于竞争频谱和任务冲突解决的需要)。”
通过电子攻击部署的网络战效果包括“强制重启、参数重置、锁定、不同步和虚假控制消息”。成功执行此类任务的前提条件包括精心准备、“硬件/软件的紧密集成,以及在协议或实现留下漏洞的情况下进行机会性攻击”。
尽管网络战和电子战任务具有高度互补性,但在和谐执行网络和电子效果方面仍面临挑战:“通过电子攻击波形传递网络效果极具吸引力,因为不需要物理访问设备,也不需要IP路径。”然而,“这很难实现,因为你试图同时成为两个角色:一个干扰器和一个协议正确的发射器,在敌对信号条件下,没有凭据的情况下工作。”
电磁和网络自伤是另一个挑战,即“由于频谱共享,任何时机不当或瞄准不准的电子攻击波形都可能干扰己方的通信、导航和/或传感器。”自伤风险包括“禁用友军飞机的战术数据链路;破坏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定位、导航和时间信号;或干扰地面单位的无线电。”
时机也是一个难题:“电子战以秒为单位作战,而网络接入可能需要数天时间准备,交付只需毫秒。”这要求精确的指挥控制协调和整合。无论是哪种情况,强大的战损评估都是至关重要的。“大数据分析”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特别是“三镜头模型;技术、功能和认知,以捕捉哪些被破坏、实际失去了什么能力和对手如何适应。”
尽管无线电频率(RF)传输的网络攻击已经发生,如补充材料所述,但这些攻击被认为极为罕见。例如,在乌克兰战场上,此类攻击呈零星态势。克里文科先生认为,任务动态和技术挑战可能是阻碍RF传输网络攻击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因素可能是,“在严格的行动和政治约束下,更简单的电子战和更简单的网络攻击提供了更好的回报”,相较于更为复杂的网络-电子战融合。
在陆地和空中领域,可以看到对网络和电子战效果融合的切实兴趣,“几何布局、收益和工具成熟度使得通过电子战传输的网络攻击值得付出努力”。然而,“在所有领域,只要团队能够控制风险、编写时间窗口并证明效果而不会带来意外的附带损害,这种需求就会增长”。
最终,RF传输的网络攻击最适合成为“广泛综合的电磁频谱作战计划中精心准备的小范围行动”。克里文科先生继续指出,指挥与控制(C2)的挑战不容小觑:“当网络利用电子战时,最难的部分不是巧妙的波形,而是指挥与控制”。网络战与电子战领域的更紧密合作可能会带来好处但也伴随着挑战:“如果C2正确,技术就有机会;如果出错,则可能面临自相残杀、失去访问权限和战略误判的风险”。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