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战舰或成南海争端新焦点
快速阅读: 中国研发大型无人水面舰艇,美国考虑赋予无人舰艇“军舰”地位,未来南海冲突中无人海上系统或成关键角色,执行多种任务,引发法律和安全挑战。
南海历来是地区紧张局势的热点,但其下一阶段的军事化可能不会涉及航空母舰或潜艇。真正的焦点可能是完全无人操作的船只。
中国正在研发大型无人水面舰艇,其中包括具备隐身能力的原型船,而美国——菲律宾的盟友及台湾的关键伙伴——也考虑赋予部分无人舰艇“军舰”地位。
这一趋势表明,如果未来在南海爆发武装冲突,无人海上系统(UMS)可能会发挥决定性作用。UMS能够执行反水雷、反潜战、水面作战、电子战等多种任务,且无需冒着船员生命的风险。正如俄乌战争所展现的那样,即便是相对较小的无人海航器也能造成严重破坏。对于视海军优势为其区域战略关键部分的中国而言,无人战舰可能是扩大舰队的一种成本效益较高的方式。对于美国及其盟友来说,它们可能既是一种威慑手段,也是力量倍增器。
将无人海上系统转化为军舰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这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然而,法律问题复杂。根据国际法,只有军舰和军机在战时享有“交战权”。而要被归类为军舰,《1907年海牙公约第七条》和《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9条》传统上要求有指挥官和船员实际在船上。
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难题:无人船只能否被视为合法军舰?一种解读认为可以。如果指挥官和船员可以远程行使指挥控制权,那么法律的精神——确保问责制和国家责任——或许仍能得到满足。事实上,在其他情况下,承认没有(活)船员在船上的军舰地位是有先例的。例如,沉没的军舰仍然被视为军舰,尽管没有活着的船员在船上。通过类比,也许远程指挥的无人船只也可以被视为军舰。
然而,这种替代解读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如果指挥官不必在船上,那么将常规船只转换为军舰就变得危险地简单。商船甚至辅助船只可以通过链接到远程海军军官并升起国旗的方式重新分类为军舰。当方便时,这些链接可以“断开”,船只可以恢复为民用状态——这使得对手难以确定什么是合法目标。这种不确定性有可能侵蚀长期以来对商船和中立贸易的保护。
接受UMS具有军舰地位还引发了自卫权利的问题。至少有两个问题突出:首先,一艘无人船上真的能声称自卫权吗?其次,如果一国攻击了一艘无人军舰,悬挂该船旗帜的国家能否以自卫为由采取行动——即使攻击中没有人丧生?
在不对称冲突中,如中国与技术较为落后的声索国之间的冲突,对“军舰”定义的解释本身可能成为武器。拥有无人能力的一方可能坚持认为其船只属于合法军舰。另一方由于无法部署类似技术,可能会指责对方违反了海军战争法。作为报复,可能发起反击,导致双方为了正当化自己的行为而扭曲或打破国际法,形成恶性循环。
这一动态并非没有先例。20世纪初,潜艇的引入引发了激烈的法律争论。英国试图维持其海上主导地位,反对潜艇的使用,而德国和法国则推动其合法性。随着时间推移,国家实践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各国无法抗拒从如此有用和强大的武器中获益的愿望,潜艇最终成为战争中被接受的工具。我们可能正处于类似的轨迹起点,即无人战舰的发展。
对于其他东南亚声索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这一前景令人担忧。这些国家大多数要么完全没有无人海军系统,要么仅有基本原型。如果在它们赶上技术之前发生冲突,它们可能被迫质疑无人战舰的合法性,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策略。南海不仅可能成为舰船、飞机和无人机的战场,也可能成为相互竞争的法律叙事的角力场。
最终,法律在追赶技术的步伐上显得力不从心。无人海上系统转化为战舰缺乏明确规则,这一法律空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若无国际共识,南中国海可能成为海军作战危险先例的试验场。
如同一个世纪前的潜艇争议,国家实践将最终决定问题的走向。然而,鉴于南中国海的高风险,等待冲突中形成惯例是一场危险的赌博。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