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AI转型风险:成本激增与利润压缩
快速阅读: AI技术广泛应用对银行和金融服务行业构成经济压力,因基础设施成本高昂且未来成本回收将压缩利润率,建议采取适应性系统和混合架构以应对。
难以想象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如何能够实现良好的投资回报。这种关于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经济学的警告不仅针对科技投资者,还直接影响到银行和金融服务行业(BFSI)。当前,AI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在创新的旗帜下构建起系统的脆弱性。
如今,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正竞相通过AI的视角重塑一切,从客户服务到风险管理。信用评分、合规性检查、欺诈检测、投资组合管理、资本市场后台操作及资金运作,所有领域都在将AI作为新的神经系统。问题不在于采用,而在于规模先行的采用方式,以下尝试对此进行解释。
隐藏的成本曲线
目前,AI的消费价格被大幅补贴。基础设施建设和模型开发的成本尚未完全转嫁给客户——包括银行在内。然而,幕后的数字令人震惊:
– OpenAI预计到2029年将消耗1150亿美元,其中2028年的年度支出将超过450亿美元。
– 微软、谷歌、Meta和亚马逊每年在AI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已达200亿至460亿美元——这些成本今天虽被吸收,但不会永远如此。
– 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仅AI优化数据中心就需要5.2万亿美元的资金,占全球数据中心总支出6.7万亿美元的大部分。
以Netflix为例,该公司每年从3亿订阅用户处赚取390亿美元。如果AI公司开始向Netflix收取真实的基础设施成本,它们需要接近36.9亿付费用户才能收支平衡。这几乎是地球人口的一半。再来看银行业,全球技术年支出为3000亿至3500亿美元,经济压力显而易见。一旦供应商开始回收部分数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成本,银行业的利润率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无逆转策略的风险
历史上,银行自建并拥有自己的系统——大型机、中间件、专有核心。虽然成本高昂,但摊销时间长,可预测且受控。
在今天的AI热潮中,旧系统正被大规模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银行嵌入AI生态系统,其中:
– 退出策略丧失:一旦旧系统被拆除,就无法轻易回头。
– AI成为永久租金:每次查询、每次模型调用、每次重新训练都会产生运营成本,这些成本与数据中心和GPU的消耗成正比。
– 利润率下降:预计到2030年,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将几乎翻倍至945太瓦时,成本不仅来自技术,还包括能源和监管。
显然,银行可能会面临收入增长停滞而基础设施费用却不断增加的局面,这使得盈利空间越来越小。换句话说,过度依赖AI来替代整个系统,未来当AI服务提供商开始按其支出比例收取基础设施和软件成本时,可能会适得其反。目前,他们并未收费,而是处于客户获取阶段,采用市场渗透定价策略。但一旦这个时期结束,他们将开始回收成本,否则无法持续。届时,若大多数传统系统已被AI取代,维持高成本AI系统的成本将导致银行利润率降低,且无逆转策略。
BFSI视角
要理解这一系统性风险,需考虑AI依赖在不同银行业务领域的表现:
– 零售银行:AI预计将成为个性化推荐、数字开户、欺诈检测和客户服务聊天机器人的核心引擎,以及开放银行业务的基础。如果推理成本上升,从几分钱增加到几美元,每一次客户互动都将变得更加昂贵。大规模应用下,每天数百万次查询可能导致零售银行业从成本效益转向成本负担。大众市场的零售银行业利润已经非常微薄,吸收AI附加费可能意味着缩减数字个性化服务。
– 公司银行:公司银行业务的核心在于关系管理、信贷服务、贸易融资和资金解决方案。AI正在大规模应用于信用分析、实时风险监控和客户服务。但这些都是计算密集型应用,涉及大量数据集。随着基础设施成本上升,银行可能面临两难境地——扩大AI应用以改善客户体验,但每笔公司业务的盈利能力却因此受损,尤其是在公司要求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时。
在此,人工智能正在交易来源、估值建模、交易策略、合规、组合管理和后台操作等领域掀起波澜。然而,投资银行的经济性对资本成本极为敏感。每年花费数百万美元在由AI驱动的交易算法或合规引擎上,只有当回报超过成本时才能得到合理化。风险在于,AI驱动的交易“军备竞赛”迫使每家投资银行大量投入,不是为了竞争优势,而是仅仅为了保持均势。这是一个典型的利润率压缩案例。
交易银行业务
全球金融的基础设施——支付、清算和贸易融资,越来越多地嵌入了用于欺诈检测、制裁筛查和异常处理的人工智能。这些是高流量业务。每次交易的AI成本增加,乘以数十亿次交易,可能会迅速侵蚀利润。交易银行业依赖于大规模的效率。如果AI成本随交易量线性增长,盈利能力可能在客户要求更低费用和更快结算的时刻受到侵蚀。
历史重演
我们以前见过这种情况。
2000年,数千亿美元被投入到光纤电缆中,直到需求跟上。
2014年,页岩钻探商追求产量而牺牲了经济效益。
每次都遵循相同的剧本。采用被误认为盈利,规模被误认为可持续。今天的BFSI(银行、金融服务和保险)领域中的人工智能风险成为这一模式的下一章节。
银行的平行路径
目前,全球银行平均产生11-12%的股本回报率(RoE)(贝恩公司,2023)。但将这一数字与AI未来的成本曲线对比时,其脆弱性显现出来。
到2027年,训练单一最先进的模型可能超过10亿美元。到2028年,仅运行生成式AI数据中心服务器就需要每年760亿美元。正如红杉资本警告的那样,AI公司可能需要每年6000亿美元的收入来证明其基础设施投资的合理性。
这些收入将从哪里来?从最依赖AI的行业而来。BFSI位于这个列表的首位。如果银行到那时已经完全用AI替换了旧系统,它们将承受最大的负担,被迫吸收不断上升的基础设施成本,而利润率则降至资本成本以下。
一条更明智的道路
出路不是放弃AI,而是放弃以规模为主的AI。BFSI行业应优先考虑:
适应性系统:
精简的人工智能,专注于特定解决方案(如欺诈检测、反洗钱检查、了解您的客户流程等),而不是完全依赖AI数据中心的通用智能AI。
混合架构:
保留关键的旧有核心,选择性地叠加AI以保持灵活性。
成本与收入纪律:
在可以量化降低风险、节省合规成本或带来新业务的地方部署AI。而不是为了虚荣的转型。
能源高效的合作伙伴:
与构建可持续架构而非单纯追求规模的供应商合作。
总之,人工智能无疑将塑造银行业的未来。但如果采用不以经济为基础,该行业将面临用一种更为昂贵且更难解除的遗留锁定形式取代另一种的风险。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