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部署1320艘快击无人艇强化海岸防御
快速阅读: 中山科学技术研究院设计的“快驰”无人攻击艇,专为台湾沿海防御研发,具备高速、高机动性和低雷达反射特点。可组群作战,增强台湾防御能力,尤其在对抗两栖登陆和保护关键海域方面表现突出。
由中山科学技术研究院设计制造的“快驰”无人攻击艇,代表了一种专门为满足台湾沿海防御需求而研发的新一类国产快速攻击无人艇。该艇体积小巧,采用轻型船体设计,以实现高速度、高机动性和低雷达反射截面。其推进系统能够在浅水区和沿岸环境中快速机动,非常适合台湾崎岖的海岸线和岛屿链。根据任务需求,“快驰”可以配备不同的载荷,从用于自杀式攻击的高爆炸药到用于侦察或电子战的传感器和通信套件。该平台还兼容模块化控制系统,可以在对抗条件下实现远程操控或自主航点导航。
“快驰”最重要的作战特点是能够与其他无人艇组成协调的群体作战。这些无人艇可以以几艘到几十艘的规模部署,通过饱和雷达屏幕,迫使敌方消耗精确制导武器,从而突破敌方防御系统,实现致命打击。在实际操作中,这为台湾提供了一个高度灵活的威慑手段,可以针对两栖登陆舰、后勤船只甚至大型水面战舰。除了进攻打击外,“快驰”还可以充当移动诱饵,转移敌方注意力,保护台湾更为宝贵的导弹和无人机资产。当与清风I型FPV无人机或信天翁II型无人机配合时,该系统成为了一个更广泛的杀伤网络的一部分,将海、空和电子战能力整合到一个单一的操作包中。
“快驰”很可能被部署在台湾西海岸及关键的海上通道,如台湾海峡和巴士海峡附近。群体部署可以伏击两栖船队,干扰登陆部队的集结区域,或通过迫使持续警戒和反无人机行动来复杂化人民解放军海军舰队的机动。由于其可消耗性质和相对传统战舰较低的成本,这种无人艇在对抗高价值敌方舰艇或先进导弹系统时提供了有利的成本交换比。战时,“快驰”单元可以分散并隐藏在民用港口、渔港或伪装掩体中,在冲突爆发时迅速激活,给敌军带来意外。
这一计划的战略逻辑根植于台湾更广泛的地缘政治环境。面对北京持续的压力,后者不断扩展其海军和两栖作战能力,同时加强在台湾防空识别区和海上边界的灰色地带活动。人民解放军海军已经开发出大型两栖攻击舰和日益先进的航母打击群,突显了潜在的武力统一威胁。对于台北而言,依赖昂贵且易受攻击的主力舰变得越来越不可行。因此,台湾采纳了“刺猬战略”,即强调生存能力、分散部署和通过不对称和非常规手段对入侵者造成重大损失。在此背景下,“快驰”无人艇完全符合这一战略,通过提供一种可扩展且具有韧性的工具,利用台湾的地理优势。通过阻止敌人轻松接近海岸线并复杂化两栖攻击的作战规划,成群的“快驰”无人艇增强了台湾的威慑态势。当与陆基反舰导弹发射器、移动火炮和先进无人机网络集成时,该系统确保即使无法实现常规空中和海军优势,任何侵略者的风险仍然过高。这一概念不仅加强了台湾的即时防御,也向国际伙伴表明,台湾正在投资自给自足的技术,以在冲突发生时维持长期抵抗的能力。
与“快驰”计划并行,台湾行政院批准了2026年的中央国防预算,总额达9495亿新台币(约合310.4亿美元),占GDP的3.35%。主要资金将用于“镇海”项目下的下一代护卫舰计划,初期将建造两艘2000吨级多功能护卫舰,未来有扩展至6500吨的可能性。这些舰艇预计将配备相控阵雷达、先进作战管理系统和垂直发射单元,形成现代化水面舰队的核心力量,能够与无人平台协同作战。重武装水面战斗舰与大规模无人集群的结合,体现了台湾追求平衡且不对称的海军战略,以应对敌方数量上的优势。
“快驰”计划的公布及其操作整合,预计将成为9月台北航太与国防科技展览会上的焦点。对于台湾而言,这一时刻不仅展示了本土无人作战技术的重大突破,也强化了岛内准备抵御和适应区域安全环境变化带来的海上威胁的决心。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