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无人机奇袭俄军事基地,民用物品成战时新武器

发布时间:2025年9月6日    来源:szf
乌克兰无人机奇袭俄军事基地,民用物品成战时新武器

快速阅读: 2025年6月1日,乌克兰发起“蜘蛛网行动”,使用无人机突袭俄罗斯军事设施,造成重大损失。行动高度依赖欺骗和突袭,利用民用物品和不知情的平民司机,成功绕过俄防空系统。

2025年6月1日,在战争期间的一次大胆行动中,乌克兰对俄罗斯军事设施发动了大规模突袭。这次行动代号为“蜘蛛网行动”,由无人机实施,对俄罗斯重要的军事飞机造成了重大损害。一位评论员称此行动是“自战争初期俄罗斯旗舰莫斯科号沉没及迫使俄海军撤离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黑海舰队基地的海上无人机袭击以来,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之一”。

无人机行动高度依赖于欺骗和突袭。除了保持卓越的操作保密性外,乌克兰几乎掩盖了行动的所有方面。从装载无人机的卡车和集装箱,到发射无人机的燃料站和路边设施,以及不知情的民用司机运送这些装备,乌克兰成功地将整个行动对俄罗斯隐藏至攻击的最后一刻。

“蜘蛛网行动”引发了若干国际法律问题。在本文中,我关注其中一个问题,即乌克兰在行动中使用民用物品的情况。我探讨了关于民用物品的战争法规定,包括区分原则和攻击规则。我注意到,尽管乌克兰在行动中使用民用物品的做法引人注目且高调,但这实际上是一种常见的战争实践,我称之为“民用物品工具化”。

使用民用物品实现战争目标显然并非新现象,也未被法律学者和从业者忽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要注意交战方如何利用民用物品,还要注意这种做法在法律上似乎并不具争议性。虽然战争法的区分原则严格禁止将平民工具化,但对于民用物品的工具化却相对宽容。

我认为,民用物品工具化值得更多关注。经常有人声称,战争法的区分原则是基础性和不可侵犯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战争法对交战方使用民用物品作战的相对宽容就令人惊讶。此外,鉴于现代战争的特点,交战方可能会越来越难以抗拒使用民用物品来实现战争目标的诱惑。

据报道,“蜘蛛网行动”耗时超过一年策划,由乌克兰国家安全局(SBU)设计并执行,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直接下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次攻击都是成功的,标志着战争中最长距离和最协调的乌克兰打击之一。它涉及117架乌克兰制造的四旋翼无人机的近乎同步发射,目标是四个俄罗斯空军基地,其中一些基地距离乌克兰边境数千公里。除了对俄罗斯空军基地本身造成损害外,此次攻击还损坏或摧毁了价值约70亿美元的41架俄罗斯军机,成为“对莫斯科远程轰炸机队的最大打击”。

乌克兰从俄罗斯境内发起攻击。在一项精心策划的计划中,SBU秘密安排无人机进入俄罗斯领土,通过“秘密物流路线”走私大约150架“小型攻击无人机、模块化发射系统和300个爆炸装置”。一旦无人机和其他设备进入俄罗斯,SBU特工在一个未公开的地点组装了武器系统。

组装完成后,民用货运卡车将无人机运送到攻击位置。据报道,乌克兰使用了“不知情的俄罗斯平民参与者”,包括“招募俄罗斯卡车司机运送移动无人机发射器”。卡车携带定制的木质模块化舱室,设计用于伪装四旋翼无人机为“标准货物”。

无人机藏在木质舱室的屋顶内,发射位置选择在民用区域,包括加油站和路边休息区,靠近目标俄罗斯空军基地。这使得无人机能够“绕过俄罗斯多层次的防空系统”直抵目标。

无人机武器系统使用“现成技术”。软件依赖于“开源无人机操控系统”。这些无人机似乎并未经过定制,而是采用了“相对简单”的“商用技术”应用,每架无人机成本约为2000美元。

当无人机发射时刻到来时,木质舱室远程开启,无人机成群起飞。

朝着目标前进。起初,无人机由飞行员手动操控,但当部分无人机失去信号时,“人工智能接管了控制,自动导航无人机沿预定路线攻击目标。” 人工智能“可能在飞行稳定性和目标锁定方面发挥了辅助作用,尤其是在精确打击高价值飞机的脆弱部件上。”

乌克兰操作员利用俄罗斯民用移动通信网络与无人机通信。正如一份报告所言,“乌克兰利用商业网络将武器深入敌境。”

据称,“所有参与行动的人员在无人机发射前成功从俄罗斯领土撤离至乌克兰。” 无人机起飞后,卡车爆炸,显然是为了保护行动机密而设计的自毁功能。

“蛛网行动”是乌克兰“深度打击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使用无人机攻击俄罗斯领土上的军事武器、装备、车辆和基础设施。此次袭击损毁了俄罗斯远程军机的“相当部分”。该行动不仅削弱了俄罗斯在乌克兰的空袭能力,还破坏了俄罗斯用于核战争的飞机。如果乌克兰声称的攻击成果属实,这将是对俄罗斯全球超级大国地位的“沉重打击”。该行动几乎肯定会让俄罗斯不得不重新考虑如何操作剩余的战略轰炸机部队。

除了近期战术上的成功,“蛛网行动”还展示了乌克兰“能够协调多战区的远距离打击行动,远远超出其边境,使用完全自主研发的系统和非对称战术——融合欺骗、精准和战略突袭。”

交战规则规定,国际武装冲突各方“任何时候都必须区分平民和战斗人员以及民用物体和军事目标。” 交战国只能针对战斗人员和军事目标进行军事行动。这是区别原则,是战争法的基础组成部分。区别原则在法律上划定了战斗者(战斗人员)和非战斗者(平民)之间的界限。

从区别原则衍生出的目标规则进一步明确了这一界限划分。交战国在进行“攻击”时必须应用目标规则,这里通常指任何形式的武力或暴力使用,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目标规则规定了交战国可以攻击的对象。例如,战斗人员和军事目标可以直接被攻击,但平民和民用目标不得成为攻击对象。

根据目标规则,几乎所有战场上的个人都属于两个类别之一:战斗人员或平民。(为简化讨论,我们暂且忽略其他类别,如非战斗人员和所谓的非法战斗人员)。这是因为“平民”一词是从否定角度定义的,即任何不符合战斗人员定义的人都被视为平民。因此,如果一方确定潜在目标不是战斗人员,那么这个人必然是平民(再次忽略其他类别),并因此受到直接攻击的保护。

有时,平民会加入战斗。为此,另一条目标规则指出,平民享有法律保护,除非他“直接参与敌对行动。” 直接参与敌对行动的平民不会失去其平民身份。相反,他在参与期间暂时失去了法律保护,可以成为攻击对象。

理解目标规则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基于区别原则的规则,是它们旨在防止交战国利用那些没有自愿参战的个体。从这个角度来看,战斗人员通常被认为自愿参加敌对行动。而平民不参与战斗,因此除非他们有意或故意直接参与战争,否则享有法律保护。因此,从这种理解出发,区别规则旨在防止交战国为了战争目的利用平民。

其他战争法规则也支持这种理解。以人盾规则为例。交战国被禁止…

使用平民作为军事力量或行动的盾牌,将平民工具化以达到军事目的。因此,这一规则部分地可以被理解为旨在防止或最小化敌对行动中对平民的工具化利用。此外,平民决定充当人盾的方式可能会影响规则的应用。如果平民是被迫充当人盾,他仍受法律保护,不得受到直接攻击。相反,许多人认为,自愿充当人盾的平民可能被视为直接参与敌对行动,因此失去法律保护,可成为攻击目标。这些规则反映了对工具化的担忧:法律保护那些被迫充当人盾的平民,以防止此类剥削行为。但是,当平民自愿充当人盾时,这种担忧会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其行为构成直接参与敌对行动,他们将失去不受直接攻击的法律保护(§ 5.12.3.4)。

我并不声称工具化是唯一或最好的理解区分原则及其衍生战争法规则的方式。我也无意全面探讨区分规则与工具化关切之间的联系。还应注意,其他战争法规则,尤其是比例原则(第2(a)(iii)款),也引发了对敌方在战争中利用平民的严重关切。

我讨论工具化的原因较为谦逊。正如上文所述,我只是建议将工具化作为一种理解区分原则及其衍生目标规则的方法。即使这一有限的主张,在比较针对平民的目标规则与针对民用物体的目标规则时也是有启示意义的。我们将看到,关于物体的区分规则对于敌方利用民用物体实现战争目的的态度更为宽容。

战争法将民用物体定义为所有不是军事目标的物体。因此,如同个人一样,战场上的所有物体都属于两个类别之一:军事目标或民用物体。(再次忽略其他类别的物体,如文化财产。)

军事目标是指“由于其性质、位置、用途或功能,对军事行动作出有效贡献,且其全部或部分破坏、捕获或中立化,在当时情况下提供明确军事优势的物体。” 符合此定义的物体可以成为攻击目标。不符合此定义的物体则是民用物体,依法受保护,不得受到直接攻击。

与平民不同,战争法没有明确规定类似于人盾规则的民用物体屏蔽禁令。战争法对敌方利用民用物体采取了更为宽容的态度。

再考虑一下军事目标的定义。军事目标不仅包括那些本质上是军事的物体(我们可以说它们是内在军事的),如设施、战术车辆和武器(§§ 5.6.4, 5.6.6.1)。还包括那些被敌方定位、使用或将很可能用于进一步军事行动的物体(§ 5.6.6.1)。因此,军事目标和民用物体定义的逻辑似乎预见到了敌方可能会将民用物体工具化以达到军事目的。

假设一小队士兵在城市地区与敌军交战。士兵们发现一辆民用车辆,车钥匙插在点火装置中。士兵进入车辆并使用它移动到更有利的战场位置。在这个场景中,当士兵开始使用这辆车时,它不再是民用物体,而是变成了军事目标。在这个例子中,士兵将原本是民用物体的车辆工具化,用于军事操作目的。(出于当前目的,假设有关征用财产的法律规则不适用于此情况。)

总体而言,各国普遍接受敌方在战争中利用民用物体的行为。例如,新西兰国防军的战争法手册指示国防军成员不得攻击“通常用于民用目的的物体,如宗教场所、房屋和学校……除非明显被对方用作对其军事努力的有效贡献,例如敌人将建筑物用作防御的一部分”(§ 8.4.8)。加拿大战争法手册也有类似表述。

民用船只、飞机、车辆和建筑物如果含有战斗人员、军事装备或物资,则可成为军事目标(第407条第2款)。这表明交战国可能会频繁利用民用物品实现战争目的。美国可能走得更远。美国国防部《战争法手册》明确承认交战国利用民用物品的行为。在讨论禁止使用人体盾牌时,该手册声明,“战争法并不禁止一方将原本属于民用的物品用于军事目的,从而将其转变为军事目标”(第5.16.1条)。

这一断言未引用任何常规或习惯国际法律依据,不仅暗示战争法认可了军事用途的民用物品,还可能表明国际法为此类用途提供了合法性基础,至少赋予其某种程度的正当性。本文不深入探讨这些主张。

其他可能适用于民用物品利用的战争法规则

一些战争法规则看似限制了交战国对民用物品的利用。例如,“被动预防措施”规则要求控制区域内的交战国尝试移除附近的军事目标周围的民用物品(及平民)。交战国还应避免在其军队驻扎地附近设置密集人口区,这些地区可能包含民用物品(及平民)。

然而,被动预防措施规则仅要求交战国在其控制区域内尽力保护平民和民用物品。此外,这些规则受可行性条件限制。更重要的是,被动预防措施规则并不禁止交战国以描述的方式利用民用物品。交战国可以使用原本属于民用的物品(如学校或汽车)参与敌对行动。根据定义,一旦交战国使用某物品进行战斗,该物品就不再被视为民用物品,而成为军事目标。用美国国防部的话说,交战国使用民用物品的行为“将其转化为作战手段”,从而使该物品成为军事目标。

禁止诈降攻击的规定也可能看似限制了交战国对民用物品的利用。诈降是指引诱敌人相信其享有国际法律保护,意图背叛这种信任。禁止通过诈降手段杀害或伤害(或对于加入《1949年日内瓦公约第一附加议定书》的国家来说,捕获)敌人。

有人可能认为,利用民用物品违反了禁止诈降的规定。本文不深入探讨这一论点(其他人已有详细论述)。重要的是,许多交战国利用民用物品的例子并未涉及诈降禁令(第252-59页)。例如,有人认为,通过欺骗或出其不意获得军事优势而使用民用物品的行为可能完全不在诈降禁令的范围内(第287-95页)。无论如何,本文认为战争法预见并容忍了对民用物品的利用,这与某些情况下可能违反诈降禁令的说法不同。

最后,有人可能认为军事目标和民用物品的定义仅限于攻击行为,因此不涉及非攻击性的军事行动。持此观点者可能指出,《1949年日内瓦公约第一附加议定书》第四部分第一节中规定的背景,该部分关注保护平民和民用物品免受敌对行动的影响。因此,军事目标/民用物品框架的应用应限于攻击视角,不应广泛使用。后者包括当交战国将民用物品用于军事目的时发生的法律转化(借用美国国防部的术语)。

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有趣论点。本文在此仅指出,如果这一论点有道理,那么它与上述描述的国家实践相矛盾。各国经常在敌对行动的所有方面使用军事目标/民用物品框架,而不仅仅是针对攻击。此外,学者和其他评论员在讨论敌对行动中的法律问题时也广泛使用该框架。

乌克兰对俄罗斯的无人机袭击

以“蜘蛛网行动”为例,首先观察到乌克兰的攻击明显是针对俄罗斯的。

在合法目标上采取行动。俄罗斯军事设施和飞机在乌克兰无人机袭击中被摧毁,本质上属于军事目标,因此其攻击是合法的。

然而,在实施行动过程中,乌克兰显然利用了民用物品以获取对俄罗斯的军事优势,并最终成功执行了一次高效率的攻击。事实上,该行动极其复杂,通过表面上的民用物品来欺骗和突袭俄罗斯军队。

无人机被装载在

民用货运卡车

上。这些车辆是常见的18轮货运卡车,全球各地的道路上每天都可见到。通常用于运输商业货物的这类卡车很可能不会引起俄罗斯的警惕,即使它们靠近军事设施行驶。

此外,卡车上还载有特制的木制模块化

车厢

,设计用于装载无人机。这些车厢明显模仿了

标准货物负载

,通常是商业供应卡车运输的。乌克兰无疑选择了卡车和货物车厢,因为它们具有民用外观。

无人机装载进车厢并放置在货运卡车上后,被

运送

至预定位置。这些位置

包括

加油站和路边停车区。选择这些地点是因为它们靠近俄罗斯的目标设施。民用性质的这些地点很可能是乌克兰计划中的重要因素。当卡车到达指定位置时,无人机被

远程启动

并指引向军事目标。

此外,乌克兰似乎在俄罗斯境内

设立了

指挥控制中心,以策划和执行此次攻击。攻击后,泽连斯基总统

透露

,乌克兰操作员在俄罗斯领土上靠近联邦安全局区域总部的地方设置了一个“办公室”。公共报道尚未证实泽连斯基的说法,也没有提供许多其他细节。然而,为了保密,指挥中心可能故意设在一个看似民用的建筑内。

行动的另一个值得注意方面是乌克兰使用了现成的技术,包括硬件(无人机)和软件(操作系统,包括人工智能)。这引发了关于此类技术法律地位的重要问题,特别是仅存在于数字领域的软件和其他对象是否可以被视为民用物品。

总之,乌克兰的“蜘蛛网行动”是一个强有力的实例,展示了交战方如何利用民用物品实现战争目的。行动的隐蔽性、欺骗性和突然性是其关键要素。该行动鲜明地表明了交战方愿意使用民用物品来确保这些要素并达成其作战目标。

最后,虽然与我关于民用物品的分析不直接相关,但有报道称,乌克兰使用了显然不知情的民用卡车司机将无人机运送到攻击位置。因此,乌克兰不仅利用了民用物品,还利用了平民。这引发了一些独立的法律问题,包括可能的人质行为,这里不予探讨。

民用物品利用的未来

交战方长期以来一直利用民用基础设施和财产来隐藏自己的行动、模糊自己的操作并欺骗对手。“蜘蛛网行动”的新奇之处不在于这种方法的使用,而在于乌克兰在这方面的高超技艺及其成功的规模。

这次行动表明,民用物品不仅仅是现代战场上的偶然特征,而是越来越成为军事行动的核心部分。这一现象已被从业者和学者所认识,但其法律意义仍有待深入探讨。“蜘蛛网行动”提醒我们,民用物品在当代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在日益扩大。

最近的一些高调行动揭示了民用物品在战场上实现突袭和欺骗作用的日益重要性。乌克兰依赖民用卡车、路边设施和电信网络,类似于以色列据报道在其针对真主党的秘密“

寻呼机行动

”中使用看似普通的电子设备。(不过,寻呼机与攻击之间的因果联系显然更为直接。)

这些例子表明,民用物品的价值不仅限于其物质属性,还延伸到其所代表的信任和正常生活。民用物品的作用不仅仅是掩盖军事行动,它们还让冲突方能够公开隐藏。这种利用民用物品的做法利用了人们试图在平民生活和战场之间划出的法律界限。随着卫星、无人机和其他传感器及监视能力日益充斥战场,将民用物品作为正常生活的掩护可能是少数几个能提供真正战术惊喜的来源之一。

这一趋势因战争性质的持续变化而加剧。在越来越多的无人机和远程精确火力充斥的战场上,隐蔽变得既更加困难又更加宝贵。在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民用物品的普遍性为冲突方提供了利用它们获得作战优势的机会和诱惑。当对手拥有全球情报覆盖和多层次防御时,将武器或指挥中心伪装成看似民用的形式可能不仅具有吸引力,而且是必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民用物品的工具化不仅是机会主义的,也可能是对21世纪战争技术与操作压力的理性回应。

此外,国际人道法对民用物品相对宽松的态度值得注意。人道法的人道精神通常建立在区分原则之上。然而,法律似乎愿意允许民用物品被重新利用,这可能破坏那些通过人道主义视角看待战争法的人的期望。如果工具化的实践范围和复杂性扩大,人道主义言论与法律对民用物品宽容处理之间的不和谐将变得更加难以忽视。

结论

“蜘蛛网行动”不仅突显了乌克兰的战术创新,还揭示了战争法中一个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长期以来,民用物品的工具化一直是常见的战争实践,但在当代战争中变得更加明显和重要。战争法对此大体上持容忍态度。这引发了关于法律在军事利益和人道主义利益之间所达成平衡的问题。

该事件还表明,战争性质的变化可能会使民用物品的工具化更具吸引力,甚至不可避免。如果各国继续在几乎没有法律约束的情况下从事此类行为,我们可能会看到人道主义承诺与战争现实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

***

罗伯特·劳莱斯是美国西点军校法律系助理教授兼利伯法律与陆地战争研究所管理主任。本文所述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一定反映美国西点军校、陆军部或国防部的官方立场。《战争文章》是一个专业人士分享观点和培养思想的平台,《战争文章》不对发表的文章进行筛选以适应特定的编辑方针,也不支持或提倡发表的材料。照片来源:乌克兰安全局。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

你可能还想读

AV获美军新一代反无人机导弹合同,金额达9590万美元

AV获美军新一代反无人机导弹合同,金额达9590万美元

快速阅读: AeroVironment获选为美国陆军提供下一代反无人机导弹,获9590万美元合同。FE-1动能反无人机导弹增强防空能力,应对未来威胁,已完成多项关键技术测试,准备实地部署。 AeroVironment, Inc.(简称“AV […]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3日
萨博与乌克兰合作,在乌境内生产下一代防空系统

萨博与乌克兰合作,在乌境内生产下一代防空系统

快速阅读: SAAB与乌克兰合作生产RBS 70 NG便携式防空系统和Giraffe系列雷达,提升乌克兰本土防空能力,缩短维修时间,减少对外依赖,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技术岗位增加。 联合生产的潜在组合首先指向了SAAB已经为乌克兰急需的防 […]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3日
美军选中AeroVironment新反无人机系统应对无人机群

美军选中AeroVironment新反无人机系统应对无人机群

快速阅读: 美国陆军选定AeroVironment为下一代巡航导弹主要承包商,FE-1系统针对第2/3组无人机,成本控制在20万美元以内,具备高性价比及多层防御能力,计划2025年集成现有防空体系。 美国陆军的选择确认了自2024年以来围绕 […]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3日
尼奥科公司与洛克希德马丁合作开发钪基国防技术

尼奥科公司与洛克希德马丁合作开发钪基国防技术

快速阅读: NioCorp Development与美国国防部合作,开发基于钪的国防技术,五角大楼投资1000万美元支持其Elk Creek项目,分析师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15.00美元。 提升您的投资策略: 利用TipRanks Prem […]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3日
俄无人机入侵波罗的海,北约紧张应对混合战争新挑战

俄无人机入侵波罗的海,北约紧张应对混合战争新挑战

快速阅读: 军事技术进步催生“混合战争”,如无人机入侵和黑客行动,挑战边界并测试对手决心,同时留有否认空间。2025年,俄罗斯无人机和战斗机侵犯波兰与爱沙尼亚领空,引发北约紧急响应。 军事技术的进步,如无人机的发展,以及新战术的出现,例如虚 […]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3日
美军首次大规模对抗伊朗无人机袭击

美军首次大规模对抗伊朗无人机袭击

快速阅读: 2023年秋季,第10山地师在伊拉克和叙利亚面对伊朗支持的民兵组织发动的170次无人机等袭击,使用即兴战术击落近百架无人机,30名士兵因此受伤获紫心勋章。 2023年秋季,第10山地师的一个旅成为首批面对远程单向攻击无人机浪潮的 […]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3日
印度防长批准7900亿军备采购计划,提升三军战力

印度防长批准7900亿军备采购计划,提升三军战力

快速阅读: 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主持的国防采购委员会批准7900亿卢比采购案,涵盖陆军、海军、空军多款先进武器系统,旨在提升三军作战能力和本土化生产水平,符合印度自力更生愿景。 国防采购委员会(由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主持)周四批准了一系 […]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3日
海军司令会议开幕,特里帕蒂强调战备与现代化

海军司令会议开幕,特里帕蒂强调战备与现代化

快速阅读: 印度海军司令官会议开幕,特里帕蒂上将强调战备、灵活性和区域存在,肯定“辛杜尔行动”表现,指出海军能力扩展和技术进步,确定七大重点发展方向,强化多军种协同作战能力。 印度海军两年一次的为期三天的司令官会议于周四在此开幕。海军参谋长 […]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