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展示自主忠诚僚机无人机,迈向认知时代军事新高度
快速阅读: 中国举行大型军事阅兵,展示包括J-35隐形战斗机、J-15DT电子战飞机及DF-61洲际弹道导弹等先进武器系统,彰显自主性和人工智能在国防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广泛应用。
最新的中国自主“忠诚僚机”无人机在主席台前亮相。新华社报道,中国大约每五年举行一次大型军事阅兵,最近一次于昨日在北京举行,以纪念二战战胜日本帝国八十周年。此次阅兵不仅是一场壮观的仪式,还展示了广泛的武器系统,令人既感震撼又感深思。这不仅体现了中国的现代化规模,也显示了自主性和人工智能在武器库中的广泛集成。
许多参与阅兵的系统都是显而易见的自主系统。多类忠诚僚机和侦察无人机依次通过,每个系统都体现了从飞行控制、任务规划、传感器解析到自我保护的全面自主能力。它们的存在证实了中国正在追求分布式空战的概念,即新型J-35战斗机或电子战装备的J-15DT不会单独飞行,而是作为认知集群中心节点的一部分。我之前曾撰文讨论过这一中国作战概念。J-15DT及其舰载攻击和电子战型号,表明了认知电子战能力的深化,其中AI子系统以机器速度驱动干扰、欺骗和自适应反应。
几个亮点系统尤为突出。J-35隐形战斗机首次在国家阅兵中亮相,包括陆基和海基两种配置。该机型结合了低可观测性机身、大型内部武器舱和设计用于传感器融合的航空电子设备。分析人士认为,它将部署在福建号航母上,成为中国下一代航母战斗群的核心。显然,J-35已经进入低速初始生产阶段,昨天展示的数量超过了此前已知的数量。预计明年将开始大量生产。
同样重要的还有J-15DT,这是J-15家族的电子攻击变型。配备翼尖和翼下电子战吊舱,由两名机组人员操作,旨在伴随打击编队进入对抗空域。其任务是干扰雷达、致盲导弹防御系统并为后续部队开辟通道。这种认知电子战角色凸显了自主性和人工智能与传统空中力量的融合。美国海军使用的是老式的E/A-18G咆哮者,而J-15平台则是同类中最强大的电子战飞机。
地面方面,DF-61洲际弹道导弹的首次亮相提醒人们,中国的现代化具有战略层面的意义。这款新的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据评估可携带多个独立目标再入飞行器(MIRV)。有报道称,每个发射装置可能装载10至14枚弹头,这些弹头设计用于规避导弹防御。这次阅兵首次公开展示了包括JL-3潜射弹道导弹和新研发的空射金雷-1弹道导弹在内的中国现代化核三位一体。可以合理假设,基于AI的自适应自主技术在这些MIRV/MARV的管理、瞄准和诱饵功能中发挥了作用。
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反无人机系统的阵列。中国可能是全球领先的无人机系统开发者之一,拥有最大的小型无人飞行系统制造商DJI。但开发“毒液”并不妨碍中国开发“解药”,即反无人机能力。阅兵中展示了配备短程拦截弹的综合炮弹卡车、类似出口版“沉默猎手”级别的车载高能激光器(功率范围在30至100千瓦之间),以及用于干扰无人机集群的高功率微波发射器。这些系统依赖于AI视觉和雷达融合技术,能够跟踪、分类和优先处理密集空域中的目标。单个地面车辆配备数十枚短程导弹以对抗无人机集群,不可能完全依赖人工控制。对于这类应用,AI是唯一的选择。
无人海上系统也出现在队伍中。AJX-002水下无人机和一款新型隐身无人水面舰艇的任务包括秘密布雷、自主巡逻和分散自主打击。还有报道提到该水下无人机具备破坏海底电缆的能力。在水下通信存在风险且可能暴露位置的情况下,这些车辆必须完全依靠自主导航和任务执行。它们预示着一个由机器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的海洋战场。随着此类舰队数量的增加,通过分布式传感器部署和基于人工智能的传感器融合技术,它们集体所能实现的效果可能会让许多人感到惊讶。
其他能力虽然不那么明显地融入了人工智能,但仍高度依赖于自主性。从高超音速DF-17滑翔飞行器到安装在反无人机卡车上的紧凑型拦截导弹,都依赖于自主制导、中途适应和目标识别。每个空中平台携带的电子战吊舱大量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威胁分类和认知干扰。由于持续通信会暴露位置,水下无人机必须依靠自主导航。反无人机系统结合了微型导弹、高能激光和定向微波束,通过人工智能支持的视觉和雷达解释引擎融合在一起。
新型中国无人水下航行器参加了2025年胜利日阅兵。新华社
西方分析人士仍然难以接受中国快速崛起的现实,会指出我们不能确定许多受阅系统是否真实。这是旧论调的新版本,过去曾表现为认为中国只是复制一切的说法。但历史记录表明情况不同。在过去二十五年里,中国举行了五次重大阅兵,只有极少数展示的系统未能进入实际服役。2009年亮相的WZ-2000高空侦察无人机似乎进入了有限服役,但并未大规模部署。同样,ASN-229A攻击无人机概念在阅兵首秀后似乎消失了。2019年展出的一些隐身UCAV模型也没有进一步发展。这些例子确实存在,但非常罕见。总体趋势是,天安门广场上展示的大多数装备最终都会成为部队中的现实。
然而,尽管将人工智能驱动的控制、推理和感知技术整合到武器系统中,人工智能最重要的作用可能并不在于系统本身,而在于建造这些系统的能力。在北京展示的许多导弹、无人机和飞机现在都来自高度自动化的工厂。据报道,在5月击落多达七架印度飞机的PL-15,这款中国的超视距空对空导弹已经装备巴基斯坦空军,其生产并非在手工作坊,而是在自动化工业设施中完成。这些工厂采用了预测性维护、机器人技术、计算机视觉、物流优化和先进的电源管理。中国正在将人工智能融入生产线的每一个环节。因此,解放军使用的人工智能不仅限于将机器智能嵌入武器,还包括构建支撑认知时代工业骨干的制造基础设施。
俄罗斯-乌克兰战争和以色列-伊朗冲突均显示,如果以小规模交付,再复杂的技术也毫无意义。中国正在部署的是规模。面对北京的任何国家都不会仅仅面对少量精品无人机或象征性的隐身战斗机中队。他们将面对数百万小型无人驾驶航空系统、数十万导弹和无人机以及数千个协同作战的忠诚僚机。这是一场非同小可的较量,重新定义了人工智能驱动的“超级战争”时代下的现代军事竞争。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