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战与网络战融合,电磁频谱作战新挑战
快速阅读: 电子战实况活动9月23日至26日在爱沙尼亚塔尔图举行,聚焦电磁频谱优势及网络与电子战融合。阿马达特刊探讨网络战与电子战协同作战潜力,强调两者结合可显著提升作战效能,但需克服技术与指挥控制挑战。
电子战(EW)实况活动将于9月23日至26日在爱沙尼亚南部的塔尔图举行。此次活动将包括会议、展览和电子战设备的现场演示。活动地点设在塔尔图的乌伦诺梅机场,主题聚焦于电磁频谱优势及网络与电磁操作的融合。
阿马达将出版一份特刊,配合EW实况活动,题目为《融合、结合还是共存?网络战、电子战及演变中的威胁环境》。
任务与战术方面,电子战部队越来越能够利用网络战效应作为其战术组合的一部分。过去,电子战战术主要局限于发射干扰和/或欺骗信号,以攻击依赖无线电频率(RF)系统的设备,如电台和雷达。据我们的特刊所述,在过去的20年里,越来越多地使用携带恶意软件的RF信号。这类波形的目的是感染军事资产所依赖的计算机系统。或者,通过RF传输的恶意软件可以污染这些系统之间的网络。在这两种情况下,恶意软件都会通过RF系统的天线进入。一旦进入任何连接的网络,恶意软件可能会感染其他目标,如计算机化的战斗管理和指挥控制系统(C2)。
德邦克网分析师帕夫洛·克里文科,同时也是新地缘政治研究网络的网络安全、人工智能、通信和电子战专家,表示:“当网络战和电子战独立运作时,它们虽然强大但有限。”相反,“当它们被计划、定时并协同执行时,就会成为一种倍增的力量,能够使敌人失明,混淆其决策,破坏其指挥控制能力,并利用系统中的技术信任和人类信任。”克里文科先生用一个有用的比喻来描述使用RF交付的网络攻击的特点:将这些学科结合起来就像“在移动的火车上进行刀战。要成功发动攻击,你必须首先抓住车厢(同步效果),说导火员的语言(确定必须使用和克服的协议和认证),同时保持平衡,尽管其他乘客在推搡和喊叫(类似于竞争频谱和任务去冲突的需要)。”
通过电子攻击部署的网络战效应包括“强制重启、参数重置、锁定、不同步和未经过良好认证的链接上的虚假控制消息”。实现此类任务成功的前提条件包括仔细准备、“硬件/软件的紧密集成,以及在协议或实现留有缺口的情况下进行机会主义瞄准”。
挑战方面,尽管网络战和电子战任务具有高度互补性,但要使网络和电子效果和谐执行却非常困难:“通过电子攻击波形传递网络效应极具诱惑力,因为不需要物理访问设备,也不需要IP路径。”然而,“这很难,因为你试图同时扮演两个角色:干扰器和协议正确的发射器,在敌对信号条件下,没有凭证的情况下进行操作”。此外,电磁和网络自伤是另一个挑战,即“由于频谱共享,任何时机不当或瞄准不准确的电子攻击波形都可能干扰己方的通信、导航和/或传感器”,克里文科先生补充道。自伤风险包括“禁用友机的战术数据链路;破坏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定位、导航和定时信号;或干扰地面单位的无线电”。
时机也是一个难题:“电子战以秒计,而网络访问可能需要数天时间准备,以毫秒计完成”,这就要求精确的指挥控制协调和整合。在两种情况下,强大的作战损失评估也至关重要。“大数据分析”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特别是“三重镜头模型;技术、功能和认知,以捕捉哪些东西损坏了,实际失去了什么能力,以及敌人如何适应。”
虽然通过射频(RF)实施的网络攻击已有记录,但据认为这类攻击较为罕见。例如,在乌克兰战场,此类攻击零星发生。克里文科先生认为,任务动态和技术难题可能是阻碍射频网络攻击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因素可能是,在操作和政治约束下,“简单的电子战和简单的网络攻击相比更为复杂的网络-电子战融合提供了更好的回报”。
目前在陆地和空中领域,人们开始对网络与电子战效果的融合产生实际兴趣,“几何条件、回报率和工具成熟度使得通过电子战实现的网络效果值得一试”。不过,“在所有领域内,只要团队能够控制风险、规划时间窗口并证明效果而不会带来意外后果,这种需求就会增长”。
最终,射频网络攻击最适合用作“广泛集成的电磁频谱作战计划中的精心准备的小范围行动”。克里文科先生继续指出,指挥与控制(C2)挑战不容小觑:“当网络攻击利用电子战时,最困难的部分不是设计巧妙的波形,而是指挥与控制”。网络战与电子战领域的更紧密合作可能带来收益,但也伴随着挑战:“如果指挥与控制得当,技术就有机会;反之,则可能导致自相残杀、失去访问权限和战略误判”。
作者:托马斯·威瑟顿博士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