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泡沫与AI投资热潮:历史是否会重演?
快速阅读: 亨利·布洛杰特警告人工智能热潮可能重蹈互联网泡沫覆辙,但认为泡沫有益于集中资金和关注。建议普通投资者保持理性,避免过度押注单一投资。
在20世纪90年代末,人们普遍认为互联网是未来,通过购买像theGlobe.com这样的互联网公司的股票可以变得非常富有。他们只说对了一半:你正在通过互联网阅读这篇文章。但theGlobe现在只剩下一个废弃的网站域名。亨利·布洛杰特(Henry Blodget)表示,这次人工智能热潮可能会重蹈覆辙,但这未必是坏事。
布洛杰特对繁荣与萧条有着独到的见解,因为他亲身经历了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的兴衰。在泡沫破裂前,他是华尔街备受瞩目的分析师;泡沫破裂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他欺诈——他最终在未承认也未否认的情况下解决了这一指控。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布洛杰特创办了你现在阅读的出版物(我是他的首位雇员),目前他正在经营自己的出版物和播客。
布洛杰特的观点是:泡沫现象在市场和技术创新中普遍存在,它们通常是有益的,因为能将资金和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但泡沫终将破灭,关键在于如何应对。对大多数人来说,最好的方法可能是不参与其中。在最新一期的《频道》(Channels)播客中,我与布洛杰特讨论了人工智能热潮及其新的媒体计划。以下是经过编辑的对话摘录。
彼得·卡夫卡(Peter Kafka):你近距离观察过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它与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有何不同?
亨利·布洛杰特:泡沫现象是市场和技术创新的方式。它经常被描绘成道德剧:“它要结束了!这一切太愚蠢了。所有的钱都将付诸东流,人们都失去了理智。”实际上,这是一个巨大的研发实验室。数百亿甚至数千亿美元被投入到这个大多数人认为是巨大未来机遇的事物上,就像很多人在1990年代中期至晚期认识到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未来机遇一样。
任何研发过程中,大多数实验都会失败。在某个时点,这场令人惊叹的基本增长浪潮——人们正在购买和使用这些产品,产生了大量收入——会超出我们的预期。我们将遭遇挫折,一切将经历重大重组,许多公司将倒闭。然后,第一波崩溃中的幸存者或新一代公司将继承这一切,人工智能将比人们想象的更大,尽管形式可能不同。我认为这是共识,而且很可能是正确的。
那么问题在于我们处于哪个阶段?是在1996年或1997年?还是在1999年秋季,即将面临崩溃?我想恭敬地提出,对此我们无法非常自信。
这里的前提是人工智能是真实的,不会消失。但有些泡沫只是泡沫,对吧?人们购买郁金香,价格飙升。几年前,一些严肃的人士认为Web3是个大有可为的领域,值得认真对待。但现在看来,它似乎一无所成。你是否相信人工智能是真实存在的,且会有重要成果?
是的,我相信。看看Chat GPT、Claude和其他模型的采用情况,基础层面的采纳量很大。正如许多人所指出的,目前的采纳率和收入还远不足以支撑提供这些服务所需的巨额资本支出。令人担忧的是,模型的发展速度似乎不如人们预期的快,其实用性也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迅速提高,大多数公司都在努力找到如何利用它的方法。
这就像1999年许多公司建立网站后发现,这并没有改变他们的业务,他们只是有了一个网站。但是,从Open AI目前的表现来看,感觉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如果继续遇到像AOL那样的问题,即无法从拨号上网过渡到宽带,其估值将会大幅下降。
与网络泡沫不同,这次你几乎无法选择个股进行投资:如果你想投资人工智能公司,只能购买英伟达(Nvidia),仅此而已。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对人工智能感兴趣,认为它是真实的,但也是一个泡沫,你应该怎么做?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拥有一个包含指数基金的平衡投资组合,并且持有适量的现金和债券是明智的选择。不应冒险押注于任何单一投资。
目前的情况与1990年代的泡沫非常相似,人工智能(AI)投资正在推动其他经济领域的增长。
当前很多经济增长来源于对数据中心的投资。
微软、Meta等公司在这方面投入了数百亿美元。
保罗·凯德罗斯基撰写了一篇精彩的文章,讨论了人们如何将这种投资比作铁路建设——初期的大规模投资会在长期内带来收益。
然而,正如保罗所指出的,这与铺设光纤或修建铁路不同,这些基础设施可以使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数据中心的设备寿命仅为三到四年。
因为英伟达等公司会不断推出新的芯片,现有芯片很快就会过时。许多对数据中心的巨额投资可能很快就会变得陈旧。回报周期并不长。
因此,我们正面临一种情况,即许多公司的基本业绩是由全球范围内对AI的恐慌性投资所推动的。所有风险资本都在涌入这个领域。
但这种情况最终可能会结束,届时将出现大规模重组。许多公司将难以为继。
七年后,我不会感到惊讶,如果发现OpenAI在两年前走错了方向,而另一家公司推出了新的技术,成为新时代的谷歌。
就像谷歌直到2000年才出现,错过了整个1990年代,但它最终成为了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因为它做对了事情。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