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J-36隐形战机挑战美国F-47,争夺亚太空中主导权
快速阅读: J-36采用融合翼身设计,内置武器舱,配WS-15发动机,雷达截面小,传感器先进,支持无人作战,增强中国空中力量,与F-47形成技术竞争。
J-36采用融合翼身设计,取消垂直尾翼以降低雷达信号。机身内部设有宽敞的武器舱,可携带八枚远程空对空或精确打击武器,翼根部位可能还配备有用于近距防御的短程导弹。据消息人士透露,该机将装备两台WS-15加力涡扇发动机,每台推力超过18吨,有望实现超过1.5马赫的持续超音速巡航,无需使用加力燃烧。雷达吸波涂层、锯齿状进气口和嵌入式天线进一步减小了其雷达截面,使其成为中国迄今为止最隐身的平台之一。
预计传感器套件将包括宽孔径有源相控阵雷达,使用氮化镓发射接收模块,先进的红外搜索跟踪系统用于探测隐身飞机,以及能够远距离定位发射器的综合被动电子监视阵列。分析人士还指出,该机设计有高容量安全网络的数据链节点,使J-36能够控制无人攻击机、巡飞弹药或无人机群,实施协同打击。如果得到证实,这将与中国在忠诚僚机项目(如FH-97A)上的投入相契合,表明J-36可能充当分布式空中行动的“母舰”平台。
J-36似乎是为了支持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而设计,与远程导弹部队和海军资产相辅相成。其尺寸和续航能力使其能够深入菲律宾海或中太平洋巡逻,在那里可以协调对美国航母打击群或盟军空军基地的饱和攻击。并排驾驶舱增强了机组工作负荷管理,一名操作员专注于飞行和导航,另一名则负责电子战、网络管理和无人作战飞机的控制。在冲突中,这将使中国空军能够组织多层次攻击,将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远程导弹和无人机群整合到J-36的隐身和电子战套件保护下。
与此同时,美国正在推进下一代空中优势战斗机计划,现称为F-47,该项目大部分保密,但已知包括适应性循环推进技术,能够在燃油效率巡航和高推力战斗模式之间切换。F-47还设计有模块化载荷舱、分布式传感架构和机载人工智能,以减轻飞行员的工作负担。F-47概念的关键特征是其依赖于协作作战飞机计划,自主无人机将扩展感知范围,提供诱饵或在人类监督下执行精确打击。虽然J-36强调质量、耐久性和多角色灵活性,F-47则寻求在最具争议的环境中实现生存能力和精确打击,预计作战半径超过3000公里,载荷优化为隐蔽的内部武器。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J-36和F-47的同时出现凸显了中美在印太地区空中控制权竞争的加剧。对北京而言,J-36不仅代表了一次技术飞跃,也是其意图挑战第一岛链以外美国空中优势的战略信号,将其力量投射范围延伸至太平洋深处。对华盛顿来说,F-47是空军2030年空中优势路线图的核心,旨在确保穿透未来一体化防空系统的能力,并保持升级优势。这些项目共同标志着第六代空战时代的到来,其中电磁频谱控制、人机协作和与自主系统的集成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