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家在全球会议上倡导以人文本的AI教育
快速阅读: 北京师范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共同主办2025年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专家强调人工智能应作为教育的助力而非替代,倡导人机协作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教育专家强调,人工智能应作为强大助力而非替代工具。他们倡导以人类为中心的方法,将技术融入教育,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上周,北京师范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25年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主题为“人机协作催生教育新生态”,吸引了来自教育、科技和企业领域的专家及一线教师,共同探讨新兴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融合路径。
在新时代高质量学校发展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和学者分享了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经验。教育数字化联盟主席李友一指出,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全球数字转型的核心议题。她呼吁学校领导积极拥抱技术机遇,同时警惕其双刃剑效应,确保技术始终服务于教育的根本价值。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第一中学校长徐慧介绍了该校在人工智能课程、人机协同教学和数据驱动个性化学习方面的实践。她认为,创新人才不应只是知识的存储库,而应成为未来知识的深刻理解者和创造者。“人工智能不是教育的替代品,而是放大器。人类智慧必须居于核心地位,与机器智能协同工作。”她表示。
合肥第一高级中学校长吴英明强调,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应增强四项核心能力:审美鉴赏、文化理解、科学推理和价值判断。这些能力有助于教师辨别真实信息,将技术与教学基础融合,通过师生机互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长沙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张华提出了面对人工智能的三项指导原则:使用、明智使用、不滥用。学院结合国家课程和项目制课程,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并提供教师培训和激励措施,提高数字素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裕民县第三小学校长王晓提醒,不要将人工智能视为万能药,应引导学生成为技术的创造者而非被动使用者。他重申,人工智能应赋能教师,而非取代教师。
中国领先的人工智能公司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聂小林提出了“双向赋能”概念,即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育又反哺人工智能,提升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能力。为解决小学科学教师短缺问题,科大讯飞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发了三维知识图谱和基于教学逻辑的大模型,通过学习5万余节优秀教师课程,使教学经验显性化,帮助教师像专家一样授课,激发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