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檀迦利》与AI:个人探索之旅
快速阅读: 一位作家在德里接到纽约来电,邀请他担任AI出版《薄伽梵歌》的作者兼指导。尽管感到好奇和荣幸,但他对AI克隆声音和自身资格存疑,最终决定考虑一周。
一个冬日傍晚,我在德里接到一通来自纽约的特殊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男士,代表一家利用人工智能(AI)出版世界经典文学的公司。他们选中了印度的《薄伽梵歌》,希望我担任这本书的作者兼指导。
“最终这东西会是什么样子——用AI创作经典?”我半信半疑地问道,同时也在想对方的声音是否真的来自人类。他耐心解释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时停下来提问,每章结束后还会进行讨论,而我的回答将由提前录制好的12至15小时采访音频合成的克隆声音提供。
我对此既感到好奇又有些恐惧。这种互动书籍的可能性让我着迷,它或许能让经典作品焕发生机。事实上,年轻时读《薄伽梵歌》或大学时研读黑格尔和康德这些晦涩的哲学家时,我多么希望有一位私人导师陪伴左右。然而,很快我又产生了怀疑。AI引发了关于身份、自我和真实性的困扰问题。对于被克隆的想法,我感到非常不适,仿佛突然有了一个孪生兄弟。
讽刺的是,《薄伽梵歌》本身也探讨了“我是谁”这个问题。我的克隆双胞胎将在AI书中回答有关人类身份的问题,这究竟是谁呢?
电话那头的友好声音补充说,他们的公司已经出版了六部经典作品,萨尔曼·拉什迪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知名人士也签约了未来的项目。能与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并肩,我感到荣幸。但我告诉他,他们可能选错了人。《薄伽梵歌》的指导者应该是研究了一生的梵文学者或精神导师,而我只是一个无神论者,虽然欣赏《薄伽梵歌》,但并不完全认同其教义。“周围有很多这样的大师和学者,”我说,“或许我可以推荐一些名字。”
然而,对方坚持认为我是合适的人选。他说,正是我将印度伟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生动呈现的书《成为好人之难》让他选择了我。他希望我能为《薄伽梵歌》做同样的事情。他认为,学者或导师会把读者带回“古代印度的奇迹”,而他需要的是让《薄伽梵歌》走进21世纪的人。见我犹豫不决,他建议我考虑一下,一周后再联系。
晚餐时,我把这次对话告诉了妻子。她惊讶于我的迟疑,一边往白米饭上浇茄子咖喱,一边感叹:“这真是天赐良机!想象一下,晚年能解开印度伟大著作的奥秘,该有多幸运。”
“但这是一本宗教书籍,大部分内容直接来自神!”我甚至不确定神或超自然的存在。
她知道我从未有过信仰的飞跃,听出了我语气中的不安,试图安慰我。她补充道,我一直对《摩诃婆罗多》第五吠陀感兴趣,《薄伽梵歌》毕竟是这部史诗的一部分。
我们从餐桌起身时,她再次说道:“这真是天大的好运!”
她是对的。没多久,我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这个阶段重读《薄伽梵歌》,是很少有人能享有的特权。但仍有疑虑困扰着我。几百年来,关于《薄伽梵歌》的评论数不胜数,在这个爱争论的国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能为读者带来什么新的见解呢?
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我招募了三位AI实习生协助我研究《薄伽梵歌》:ChatGPT、Perplexity 和 Claude。ChatGPT 最善解人意,Perplexity 研究能力最强且能提供后续链接,Claude 则具有文学风格。Gemini 也是一个不错的备用选择。
他们不仅能力惊人,而且总是乐此不疲地以光速完成任务。当我偶尔指出某些地方不太对劲时,他们会立即尝试改进,没有抱怨或索求认可。每次回复都冷静自信,工作表现也越来越好。上周的结果比六个月前更好。
我很感激他们帮我减轻了许多查找特定文本、交叉引用和总结的工作负担,这样我就可以决定是否阅读原著。
甘地和希姆莱
研究工作的隐性劳动减轻后,我有更多时间思考《薄伽梵歌》提出的哲学问题。我喜欢玩一些思想游戏,比如“如果佛陀是阿周那的御者会怎样?”另一个问题是:如何解释甘地这位和平与非暴力的使徒,以及纳粹战争与暴力的倡导者希姆莱,都受到《薄伽梵歌》的启发?希姆莱训练党卫军时引用《薄伽梵歌》,甘地则用它来激励争取印度独立的志愿者。
我还在担心与三位实习生的合作。虽然心存感激,但我感觉与他们的成果有些疏远,对他们的一些结论缺乏归属感。我试图安慰自己:“只是我老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对人工智能的产出感到一种陌生的距离。如果我自己耐心完成这些工作,感觉会不同。
我边写边思考。思绪在未落笔时模糊不清,但在形成句子后逐渐清晰。对我来说,写作成为了一种思考工具。我也是一个强迫症式的改写者,妻子觉得我花太多时间改写,但我认为最终写作和思考都会更加清晰。将一个难以捉摸的想法用简洁、独创且大胆的句子表达出来,是一种极大的满足。相比之下,人工智能似乎让思维变得平淡。它太容易、太流畅、太乏味。
思考在人工智能时代
思考是个体的生活体验。我担心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的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对我而言,人工智能引发了关于自我、身份和真实性的深刻问题。“我是谁?”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是一种生活体验,不应由机器来回答。两千年前,《薄伽梵歌》也探讨了类似的形而上学问题。它得出结论,我们通常认为的个体性实际上就是问题所在。
身份作为一种虚幻的感知
《薄伽梵歌》认为,我们日常的自我认同是由人类的自我意识创造的一种虚幻感知。它提出,有一个真正永恒的自我或灵魂(阿特曼),它超越了我们短暂的感知自我,并与宇宙精神(梵)相同。意识到万物一体是《薄伽梵歌》的核心教义。人们错误地将心灵和身体视为现实。
如果同意《薄伽梵歌》的观点,现代生活中备受推崇的个体性和个人经历实际上是虚假的。《薄伽梵歌》称之为“摩耶”,即幻象。《薄伽梵歌》和人工智能让我更加意识到,现代自由生活的崇高个体观念是虚构的。面对这两个虚构的自我,我感到十分困惑。
人性的三个方面
人工智能引发了关于何为人类的根本问题。此刻我能确定的只有脑海中的思想和情感。如果审视我的意识,我找不到这些思想的思考者,也找不到这些情感的感受者。佛陀也面临这个问题,但得出了与《薄伽梵歌》相反的结论。东西方哲学家都认为,我们无法认识康德所说的“物自体”,只能认识自己的感知,而你的感知与我的不同。
《薄伽梵歌》进一步指出,我们主观感知的世界是一种幻象。从轻松的角度来看,这种思考可能促使马克·吐温调侃说,虚构与非虚构之间没有区别——只是虚构需要合乎逻辑!
有知觉的人工智能?
担心人工智能有一天会变得有知觉是真实的。然而,在此之前,人工智能还面临许多障碍。其中之一是人类经验本质上是主观的,无法用客观语言解释。另一个障碍是复制大脑特定的生物神经生理结构。我们的主观体验基于近860亿个神经元和超过500万亿个突触。意识是特定生物物质的涌现属性,无论多么复杂的硅基系统都无法复制。
自发性作为人类的独特优势
这两个障碍引出了第三个障碍。意识的一个关键属性是自发性,即选择目标和目的的自由。这是人类经验的核心。人工智能目前在遵循指令方面表现出色,但自主性是《薄伽梵歌》所称的“阿特曼”,即无形的“生命力量”,也是所有思想、意图和行动背后的自我意识。当前的人工智能基于算法和数据运行。
人工智能目前尚无自主意识和目的。要真正实现感知能力,AI还需在自发性和自由度上取得更大进展。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