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潜艇首次在南海发射黑鲨鱼雷
快速阅读: 7月8日至31日,马来西亚海军在Lumut和Kota Kinabalu举行Taming Sari 23/25演习,与Kerismas 28/25演习同步进行,测试联合作战能力,应对南中国海紧张局势,展示鱼雷和导弹发射,强化海上威慑。
7月8日至31日,马来西亚海军在 Lumut 和 Kota Kinabalu 的主要基地举行了代号为 Taming Sari 23/25 的演习,与三军联合演习 Kerismas 28/25 同时进行。演习涉及海军、陆军、空军和海事执法机构,旨在测试针对传统海上威胁的联合作战能力和准备状态。演习在南中国海紧张局势升级的背景下,在马来西亚专属经济区内举行,突显了其战略重要性。
Perdana Menteri 级潜艇 KD Tun Abdul Razak 基于法西联合设计的 Scorpène,排水量为1550吨,艇长67.5米,宽6.2米。该潜艇配备四台柴油发电机和一台2900千瓦电动机,最大潜航速度可达20节,续航里程超过6500海里。潜艇采用先进的隐身技术,如声学降噪和流线型艇体,以降低声纳信号。其作战系统 SUBTICS 集成了传感器、声纳、导航和武器控制,使船员能够同时追踪多个水面和水下目标。
演习期间,KD Lekiu 和 KD Lekir 发射了 Exocet MM40 Block II 反舰导弹,该导弹射程70公里,携带165公斤高爆破片弹头。导弹采用惯性制导和终端主动雷达寻的,能够在复杂海岸环境中精确打击敌方舰艇,特别适用于东南亚近海地区。与潜艇发射的 Black Shark 鱼雷相结合,这种导弹和鱼雷的组合形成了多层次打击能力,可以阻止敌方舰队进入马来西亚的海域。
Black Shark 鱼雷为马来西亚海军提供了隐蔽的近距离打击手段,可对付敌方潜艇和水面舰艇。其光纤制导链接允许潜艇实时控制,使指挥官能够调整攻击策略以应对机动目标。结合水面舰艇发射的 Exocet 导弹,马来西亚实现了双管齐下的威慑态势,利用潜艇悄无声息地接近并消灭威胁,同时水面舰艇在更远的距离上投射火力。这种协同作战提高了在对抗水域中的生存能力,增加了敌方计划的复杂性和潜在的海上入侵成本。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此次演习的时间选择反映了马来西亚在南中国海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加强海上威慑的需求。中国的扩大海军巡逻、人工岛建设军事化以及强硬的领土主张加剧了区域紧张局势。尽管马来西亚通过外交渠道寻求解决,但仍面临中国海警和渔船频繁侵入其专属经济区的情况。成功的鱼雷和导弹发射不仅是一项操作基准,也是战略信号,表明吉隆坡决心维护海上主权,保护重要航道,并与东盟伙伴及外部防务利益相关方共同维护区域安全。
这次实弹射击展示了马来西亚提升水下打击能力的决心,验证了海军15至5舰队转型计划多年来的投资成果。在与 BHIC Submarine Engineering Services 签订的2.4亿美元五年维护合同的支持下,吉隆坡正在巩固其维持可信潜艇力量的能力,确保海上控制和自由航行,维护世界最敏感的海洋领域之一的安全。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