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出新型协作无人机,增强与隐身机队协同作战能力
快速阅读: 9月3日,北京,新式CCA亮相,外形与FH-97相似但机身更宽大,可能用于装载传感器或武器。此次阅兵展示多种无人机设计,包括无尾翼、改进三角翼等型号,显示中国在UCAV和CCA领域的快速发展。
9月3日,北京,新式CCA首次亮相,其外形与2021年珠海航展上展示的FH-97相似。不过,该版本拥有更短、更粗的机头和更宽的机身,表明内部空间较大,可能用于装载传感器或武器。飞机保留了FH-97的一些特征,如顶部进气口、折叠风筝型翼和倾斜垂直尾翼,这些设计与通用原子公司的MQ-20复仇者无人机类似。观察者指出,由于照片中的光线和角度限制,无法对飞机的具体结构,尤其是机身线条和排气配置进行详细分析。
FH-97由航天时代飞鸿科技公司开发,该公司隶属于国有CASC集团。该型号已经衍生出FH-97A变体,后者侧置进气口和安装在机头下方的电光系统,灵感源自歼-20战斗机。2022年和2024年珠海航展上展出的全尺寸模型引发了关于原版FH-97是否超出概念阶段的疑问。分析师安德烈亚斯·鲁普雷希特甚至认为,最初的型号可能从未飞行过,仅是展览概念。9月的阅兵将揭示这些可见的原型是否代表了这一系列的最终成果,或是一个全新的项目。
此外,在准备过程中至少发现了五种不同的无人机设计。其中两种无尾翼、改进三角翼的型号比FH-97更大,可能性能更为先进。一种具有细长的机头和宽阔的机身,另一种则显得更加粗壮。其中一个型号类似于今年早些时候在沈阳生产基地观察到的原型。另外两种采用菱形和折叠风筝型翼的设计目前仍处于保密状态。这些发展表明中国正在同时探索多种未来UCAV和CCA的解决方案,适用于陆基和舰载作战。
歼-20战斗机家族在此框架中扮演核心角色。双座版歼-20S于2022年首次公开,并于2025年以接近实战涂装飞行,被认为非常适合控制协同无人机。歼-20A现已装备国产WS-15发动机,具备持续超音速巡航能力,标志着中国在技术自主方面取得进展。GJ-11利剑隐身飞翼无人机于2019年正式亮相,尽管最近的证据表明它正转向海军应用。2023年和2024年的卫星图像显示,该无人机出现在与航母航空相关的测试设施中,暗示未来可能从两栖攻击舰或076型航母上部署。
展示的系统不仅限于空中无人机。一种新的交叠旋翼无人机,类似于美国卡曼K-MAX,因其紧凑可折叠的设计,可能用于海军后勤任务。导弹领域也有多个新模型即将亮相,包括YJ-17、YJ-19和YJ-20。YJ-17具有典型的高超音速滑翔设计特征;YJ-19与超燃冲压发动机推进相关;YJ-20呈圆锥形,曾在2022年从055型驱逐舰上发射。还有一枚大型弹道导弹,可能是洲际弹道导弹,也备受期待。
其他创新涉及海洋和陆地领域。大型无人水下航行器和无人水面舰艇可能展出。陆地上,新型装甲车在彩排中部分覆盖,一些乘员配备了增强现实头盔。无人驾驶地面车辆以及新的空防系统,包括定向能武器,也将亮相。
与以往的阅兵一样,尚不清楚哪些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哪些是原型,哪些仍处于模型阶段。然而,过去的先例表明,一些曾经被认为是概念性的设计已经转化为实际能力,如GJ-11。因此,2025年的阅兵可能是将协同无人机和下一代UCAV逐步引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又一步。
总体趋势显而易见:北京寻求建立一个互连的武库,结合第五代有人驾驶飞机、战斗无人机、海军平台和弹道能力。虽然重点仍然集中在地区问题上,特别是台湾和南海,但中国也在强调扩大远程投射能力。9月3日的阅兵将向国内外展示中国新兴军事能力的规模和多样性。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