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未准备好应对俄罗斯非战略核威胁
快速阅读: 自1999年,俄罗斯总统普京频繁提及核威胁,俄罗斯投入巨资研发30余种非战略核武器,旨在威慑对手、控制冲突升级并确保战争胜利,西方对此高度警惕。
自1999年以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其言论中频繁提及核威胁。我首次读到普京的名字是在1999年,当时他担任俄罗斯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向时任总统叶利钦汇报称,俄罗斯军队通过在波兰和匈牙利使用战区级核武器成功击败北约。那时,俄罗斯的战区级非战略核武器在精度、隐蔽性和数量上都不及今天。
自1999年起,俄罗斯投入大量资金维护旧系统并开发新型非战略核武器,共研发了超过30种不同类型的非战略核武器投送系统,包括巡航导弹、弹道导弹、鱼雷、空投炸弹以及防空和反导导弹。显然,俄罗斯高度重视非战略核武器,尤其是那些可以搭载常规或核弹头的双用途武器。
普京总统曾表示,核武器是俄罗斯主权和大国地位的保障。非战略核武器在俄罗斯战略中的作用包括威慑不必要的冲突、施压对手、为计划中的冲突塑造战场、控制冲突升级以保护俄罗斯本土、阻止外部势力(主要是美国)干涉其冲突,并确保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非战略核武器使俄罗斯在与其邻国、美国及其盟友的对抗中拥有相对和不对称的优势。特别是考虑到北约完全依赖美国的B61-12空投炸弹进行战区核打击,而俄罗斯则部署并继续发展各种类型和射程的非战略核武器,以提供从低到高的每一级核选项。
最近的发展进一步证实了俄罗斯对非战略核武器的重视。在乌克兰战争中,俄罗斯直接向美国和北约发出核信号,使用其战略和战区核力量。最近,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合作表明,它认为非战略核武器是增强对周边国家控制和对北约施加压力的有效工具。中国也在密切关注并吸取可能用于潜在台海冲突的教训。
西方尤其担心俄罗斯相信自己能够获得并维持冲突升级的主导权。在乌克兰战争中,俄罗斯展示了其在常规战斗中承受人员和物资损失的能力,这在西方看来是难以想象的。这种对伤亡的容忍度和对相互毁灭的无动于衷可能也被中国所共享,中国在朝鲜战争中表现出类似的对伤亡的不在乎。
对俄罗斯关于非战略核武器的军事思想和理论理解得越深,与俄罗斯保持威慑的可能性就越大。理解俄罗斯并维持对其的威慑是西方生存的关键。如果俄罗斯认为自己可以在与西方的潜在冲突中控制升级,并利用核武器迫使美国退让和认输,那么有一天它可能会试图挑起冲突并击败北约。
尽管俄罗斯常规部队的表现和军队的耗损可能暂时阻止其行动,但俄罗斯肯定会利用过去几年积累的巨额石油和天然气收入重新武装。然而,许多西方国家尚未充分认识到俄罗斯非战略核武库的现实,也未制定应对俄罗斯可能的战略、系统和理论的方法。
这不是主张西方完全模仿俄罗斯的核姿态,而是强调深入研究俄罗斯非战略核武器思想和理论的重要性,以维护欧洲和平。
在俄罗斯内部,政治和军事期刊上仍在广泛辩论如何在与西方的冲突中取胜,探讨中国和其他国家如伊朗和朝鲜在潜在更大规模冲突中的角色。而在西方,关于同时威慑俄罗斯和中国的“双强问题”的讨论才刚刚开始。
随着朝鲜和巴基斯坦增加非战略核武器库存并思考如何在冲突中使用这些武器,西方的思考仍然落后。俄罗斯关于核武器,特别是非战略核武器的思考似乎与苏联时期的某些观点一致,但由于各种短程、中程和远程火炮和导弹的精度和杀伤力提高,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三个时期——冷战、冷战后至克里米亚危机、克里米亚危机至今——系统地研究这些学术成果,可以提供关键见解。更多的工作需要开展,时间紧迫。
威廉·阿尔贝克是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战略、技术和军控主任。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