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阿拉斯加部署高空侦察气球,强化北极防御态势
快速阅读: 2023年,美国北方司令部和北美防空司令部组织ARCTIC EDGE 2025演习,多军种及加拿大武装部队参演,旨在应对高纬度地区军事需求,使用Aerostar高空平台系统,提高极地ISR能力,应对中俄在北极的竞争。
2023年,美国北方司令部和北美防空司令部联合组织了ARCTIC EDGE 2025演习,参演单位包括美国陆军、空军、海军、海军陆战队、海岸警卫队以及加拿大武装部队。此次演习旨在应对高纬度地区的军事行动需求,随着北极地区竞争加剧和气候变化加速,新的操作前沿不断涌现。ARCTIC EDGE 2025演习聚焦全领域作战,结合地面机动、空中运输、海上安全、空间通信和网络防御,在复杂的寒冷环境中展开。
演习期间使用的Aerostar高空平台系统(HAPS)代表了一种新型平流层ISR技术。这些气球设计用于6万至10万英尺(约18至30公里)的高度运行,远高于商业航空走廊和大多数雷达检测范围。该系统由充氦或氢气的零压聚乙烯气囊组成,采用太阳能飞行控制系统和可变压载系统维持高度。机载电子设备包括实时遥测系统、大容量电池、精确高度控制模块和自主飞行导航软件。
载荷舱可根据任务需求定制,配备模块化传感器包,如高分辨率光电/红外成像系统、全天候侦察合成孔径雷达、电子支援措施、信号情报接收器和远程通信中继。收集的数据通过安全加密的数据链路或卫星回传系统传输到地面站,确保与更广泛的多域操作持续整合。根据风速条件和任务配置,这些系统可在空中停留30至60天,以远低于卫星或长航时无人机的成本提供持久区域覆盖。
从操作实用性来看,高空气球的部署为美军及其盟友提供了高度灵活和弹性的ISR能力。这些平台可以快速响应新出现的威胁,在受限或偏远区域长时间停留,几乎不留痕迹,并且无需传统有人飞机所需的领空许可即可提供战区级态势感知。在极端天气、磁干扰和基础设施稀少限制传统ISR资产效能的北极环境中,平流层气球成为一种耐用和自主的替代方案。它们可以作为关键海峡如白令海峡或北方海航道上的持久哨兵,监测冰层漂移和船舶交通,或延长超出卫星或地面覆盖范围的单位之间的视距通信。
这种能力与中国2023年初未经许可进入美国及盟国领空的监控气球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气球同样在约6万英尺的高度运行,据信装备了收集美国军事设施图像、信号情报和电磁数据的传感器。与透明、防御性和合作性的Aerostar部署不同,中国的项目被视为侵犯主权和违反国际规范的行为。美国采取了击落多个入侵气球并迅速解密情报的回应措施,标志着战略竞争新时代的开始,其中平流层平台在监视和反监视学说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此次部署的大背景是北极地区军事化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加速发展。北极蕴藏着大量未开发的自然资源,估计占世界未发现石油的13%和天然气的30%,并且位于由海冰消退形成的新兴海上航线中心。俄罗斯显著扩大了其在北极的军事存在,建设新基地、机场和深水港,并部署适应北极环境的武器系统,如“堡垒-P”沿海防御导弹和驻扎在诺瓦亚泽姆利亚的米格-31截击机。莫斯科将北方海航道视为内水,并加强对该地区航运的控制,同时定期与其北极旅部队进行联合演习。
与此同时,中国自称为“近北极国家”,在极地基础设施、两用科学任务和海底测绘项目上投入巨资。北京提出的“极地丝绸之路”概念旨在将北极航道纳入“一带一路”倡议,引发了北约成员国和北极理事会国家关于两用技术和潜在情报收集活动的担忧。美国和加拿大,连同挪威和丹麦等其他北极盟友,通过现代化北极基础设施、增加海军巡逻和投资专门适用于极地操作的ISR能力来作出回应。
在此背景下,ARCTIC EDGE 2025演习中使用高空气球不仅是一项技术里程碑,也是战略信号。它表明美国及其伙伴致力于在地理隔离和极端条件下历来有利于对手的地区保持领域意识、威慑恶意行为并灵活应对新出现的威胁。平流层ISR平台,曾经被视为小众或实验性技术,如今已成为21世纪国防工具箱中的核心资产,特别是在争夺存在、影响力和准入权的北极地区,这场战斗正在迅速升温。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