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英联合核力量保卫欧洲安全
快速阅读: 2025年,英国和法国宣布可能在极端威胁下协调核力量应对欧洲危机,强化核威慑。英国维持四艘先锋级潜艇,法国拥有四艘凯旋级潜艇和空中核力量,两国保持核武库独立控制。
2025年,英国维持一支由四艘先锋级弹道导弹潜艇组成的海上核威慑力量,每艘潜艇装备美国提供的三叉戟II D5导弹。约120枚核弹头处于战备状态,占总库存225枚左右。英国采取持续海上威慑(CASD)模式,确保至少有一艘潜艇始终处于巡逻状态,具备可靠的二次打击能力。法国则坚持严格的核力量规模,拥有两个核组成部分。海洋部分包括四艘凯旋级弹道导弹潜艇,配备M51导弹。空中部分依靠部署在陆地基地和戴高乐号航空母舰上的阵风战斗机,携带ASMP-A空射核导弹。法国拥有约290枚核弹头,其中约280枚处于部署状态。两国均保留对其核武库的完全国家控制权,不存在双重指挥机制。英国参与北约核计划小组,而法国则保持严格的战略自主性。
新的声明基于1995年契克斯声明的逻辑,承认两国核武器国家之间的重要利益相互依赖。然而,2025年的声明进一步明确提出,在极端威胁下,两国可能协调核力量以应对欧洲危机。尽管具体响应方式未详细说明,但其核心信息明确:在重大危机中,核威慑被视为可行选项。这一发展与马克龙2020年在战争学院演讲中的观点一致,他指出法国的重要利益现在具有欧洲维度。
“极端威胁”的概念故意模糊,类似于“重要利益”,以保持战略不确定性。它指代对集体欧洲安全构成危险的情景,但未具体提及如俄罗斯入侵波罗的海国家等实例。目的是让法英领导人评估具体情况的严重性,同时强调威慑政策的防御性质。
根据7月10日协议设立的联合核安全小组,不是为了整合两国核力量的操作规划,而是作为战略对话平台,实现政治协调,并在危机时统一威慑姿态。该协议并未改变每个国家核威慑力量的根本独立性,但开启了新的合作层次,扩大了选择范围,增加了对手的战略计算难度。
法国核威慑扩展至欧洲的想法并非新鲜事。早在1960年代,蓬皮杜就认识到其战略价值。1974年北约渥太华峰会正式确认法国核力量对集体安全的贡献。法国的威慑政策建立在三个支柱上:安全、自主和主权。这包括独立行动的能力,不依赖盟友,确保通过可信和自主的态势维护国家生存。
当前的地缘政治背景,受乌克兰战争和美国对欧洲承诺的不确定性影响,增加了发展欧洲威慑框架的紧迫性。自2017年以来,马克龙一直呼吁欧洲战略自主,但直到最近这一信息才引起广泛共鸣。特朗普可能再次当选以及俄罗斯威胁的持续存在,使一些欧洲伙伴更加接受这一提议。
然而,法英合作的未来将取决于建立基于互信的政治协议。这不意味着共享核指挥权,而是探索从联合训练和操作支持到潜在部署法国核能飞机到第三国等一系列选项。这些保证的可信度还取决于法国国内的政治稳定,因为一些政党反对将法国的重要利益定义扩展到欧洲。
如果没有这种协议,欧洲大陆的核扩散风险可能会增加。乌克兰战争表明,核威慑可以作为一种恐吓工具,如果现有保证不再被视为足够可靠,一些欧洲国家可能会寻求发展自己的核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法国战略家吕西安·普瓦里耶将军的名言“原子使人明智”显得意味深长,既体现了战略稳定,也暗示了升级的风险。
最后,法国严格核力量适度立场的有效性正在重新讨论。虽然增加核弹头数量未被排除,但法国威慑的核心目标保持不变:不是为了主宰或胁迫,而是为了在遭受任何侵略时能够造成不可接受的损害。这一立场必须在更广泛的欧洲防御框架内考虑,当今世界威胁日益混合、数字化、海洋化和太空化,稳定不仅依赖于常规军事能力,还取决于社会韧性。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