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派潜艇赴俄,日海联合军演拉开帷幕
快速阅读: 7月11日,中俄“联合海上-2025”演习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域举行,双方派出多艘舰艇和海军航空兵,旨在提升互操作性和协同作战能力,不针对第三方,但与美日澳同期军演重叠,加剧印太地区战略对抗。
虽然较为老旧,基洛级潜艇仍具有象征性和实际作战意义。中国在1990年代从俄罗斯引进该型潜艇,主要为了避免新型元级(039A型)潜艇的敏感声学特征暴露给外国监控系统,特别是在通过日本海时。基洛级潜艇采用流线型泪滴状船体设计,配备空气再生系统,可连续水下航行近两周,并采用隔离推进系统以减少振动噪音。尽管在引入时属于尖端技术,但如今与装备锂离子电池技术的日本和韩国新型潜艇相比,其竞争力已有所下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PLA海军)派出的舰队包括来自北部战区和东部战区的舰艇,这可能表明中国有意扩大不同区域指挥机构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俄罗斯方面则由苏联时期的无畏级驱逐舰领衔。这种编队反映了两国海军发展路径的不同:自2014年以来,中国已建造了超过两打052D型驱逐舰,而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后尚未建造新的驱逐舰。
052D型驱逐舰目前构成了中国水面舰队的主力。每艘舰艇装备有88个垂直发射单元,能够发射包括红旗-9和红旗-10防空导弹、鹰击-18巡航导弹以及据称最先进级别的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在内的多种武器。
此次演习还包括海军航空兵,设置了空中防御、反潜作战、搜救行动和实弹射击等训练科目,旨在提升两军在战略要地的互操作性。
中国国防部表示,“联合海上-2025”是两国军队年度合作计划的一部分,不针对任何第三方。然而,这次演习与美国空军主导的“坚定力量-太平洋2025”大规模行动同期举行,后者从7月10日至8月8日,涉及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及其他盟国的400多架飞机和12000名人员。这种重叠加剧了印太地区战略集团对抗的感知。
北京经常批评所谓的美国军事威慑行动,同时将与俄罗斯的合作描述为常规且平衡。2024年,这种动态通过多次联合行动得以体现,包括波罗的海的海军演习、中美俄轰炸机巡逻阿拉斯加海岸线,以及中国部队部署至靠近北约东翼的白俄罗斯。
自2021年起,中国和俄罗斯还定期在太平洋进行联合海军巡逻,通常与“联合海上”演习同步。此外,2023年,解放军北方战区发起了“北方合作”演习,以维持在“联合海上”未举行期间的操作节奏。这一不断发展的演习框架凸显了双边伙伴关系日益增长的海上维度。
当前演习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域进行,该城市始建于1860年,长期作为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运营中心。尽管2012年APEC峰会后主要海军基地迁至福基诺,符拉迪沃斯托克仍然是俄罗斯远东军事态势中的重要后勤和象征节点。
通过第十一次“联合海上”演习,北京和莫斯科继续围绕技术竞争、演变的军事理论和深化的战略分歧,在印太地区构建日益融合的海军合作场景。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