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蜜蜂和机器人:寻找意识标记
快速阅读: 据《发射器》称,科学家认为,研究意识需理论与标记方法结合。目前存在22种意识理论,尚未达成共识。标记方法在评估特殊系统时面临挑战,研究者正尝试融合理论与实证。
记者了解到,关于意识的分布问题,一直是科学界探讨的重要议题。7月15日,北京,神经科学家朱利奥·托诺尼教授和克里斯托夫·科赫教授指出,要解答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更多数据,还需要一个意识理论,即能够解释体验的本质及哪些物理系统能拥有意识的理论。
两位教授强调,当前存在多种关于意识的理论,但尚未形成共识。2022年,相关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篇综述文章,列举了至少22种神经生物学上的意识理论。这些理论在基本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如哪些系统具有意识能力,意识在人类发育过程中何时首次出现等。
面对“重理论”方法的局限性,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标记方法”。这种方法通过观察特定的标志或迹象来推断意识的存在,而非依赖于完整的理论框架。例如,在临床实践中,能够可靠地执行指令被视为严重脑损伤患者意识的标志。然而,标记方法同样面临挑战,特别是在评估不具备复杂行为能力的系统时,如新生儿或高级人工智能。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们正在探索结合理论与标记的综合方法。例如,利用现有最可靠的意识理论指导标记的选择与应用,同时通过实际观测不断优化理论模型。这一过程旨在逐步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为意识的分布问题提供更为精确的答案。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