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大放异彩:城市与AI共舞
快速阅读: 据相关媒体报道,1996年出生的倪正民多次创业,其AI公司Flowith迅速走红。上海持续支持AI人才,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据澎湃新闻报道,1996年出生的倪正民走出了一条“不循规蹈矩”的成长路径。16岁放弃高考,成为清华大学特邀讲师;18岁拿到德国大学录取通知书,却选择退学;后来获得全额奖学金前往美国深造,又因创业中途休学两次。从硅谷回到上海后,他开启了人生的第三次创业,这也是他连续第九年与创业为伴。他所创办的AI智能体公司Flowith甫一成立就冲上B站热搜榜首,核心产品首日吸引超10万在线用户。
上海,这座最懂AI的城市,在黄浦江畔连续八年召开的科技盛会,见证了创业者与这座城市的“双向奔赴”。数据显示,全国每三个AI从业者,就有一个在上海;上海已吸引近30万名AI从业者,其中35岁以下青年人才占比达40%。
倪正民的团队中,成员大多为90后和00后,每个人的经历都颇具传奇色彩。有人曾为开发一款工具软件,花费三年时间在宿舍编写出上万行代码;有人夜以继日地搭建未来城市的模型;还有人在高中期间就成为提示词工程的大师。有人放弃大厂高薪,只为摆脱“螺丝钉”式的重复劳动。“我们的价值观是:最好的头脑应该去发明、去创造,去改变千万人的生活。”倪正民向澎湃新闻记者坦言,“或许带有些许盲目的自信,但一切正向的反馈都在告诉我们:不用按照传统方式走完自己的人生。”
同样,1993年出生的智元机器人创始人彭志辉,也曾站在传统与梦想的十字路口。从交通大学毕业后,他通过“天才少年计划”加入华为,两年后毅然放弃百万年薪,选择创业之路。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彭志辉和机器人灵犀X2携手登上主论坛,现场互动引发热烈掌声。7月26日,大会最高奖项SAIL奖揭晓,智元机器人自主研发的启元通用具身大模型摘得SAIL之星奖。
上海对AI人才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早在2017年,上海就提出打造人工智能人才高地,推出“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等政策。在全国范围内,上海率先启动人工智能训练师职称评审和认定,对AI相关的创新团队核心骨干和高技能人才给予重点落户政策。在奖励方面,上海已推动AI人才专项奖励,每年有大量AI人才获得激励。
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宣布将进一步发放6亿元算力券,降低智能算力使用成本,支持大模型研发与应用。此外,还将对租用本市智能算力的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按照实际租金给予最高30%补贴,并优先推荐申报国家智能算力券。市区两级按照“补早补小”原则,可叠加提供最多1年、最高100%的租金补贴,对上海部署自主可控智能算力设施的项目,按投资额给予最高10%的建设支持,以加速培育人工智能自主生态。
在WAIC设立的Future Tech创新孵化板块中,200余支成立不足5年的初创团队现场展示,其中90后创始人占比超40%。一平方米的创业格子间中,无数青年创业者扎根于此,关于AI的梦想正从这里起航。
上海的AI生态,最为人熟知的特点便是全方位、全链条支持。作为模速空间首批入驻企业,无问芯穹的成长堪称“加速度”:2023年入驻时仅7人,一年多后已成长为大模型赛道的焦点企业,团队规模达150人左右。在2025WAIC上,无问芯穹携手上海创智学院、联想、新华三、异格以及爱芯元智等智能终端上下游机构,发布三大核心产品“无穹AI云”“无界智算平台”与“无垠终端智能”,迈向让通用人工智能(AGI)走进千家万户的愿景。
“今年WAIC最大的特点,就是青年力量成为绝对主角,对整个产业带来深刻变革,也为上海创造了独特机遇。”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宋海涛向澎湃新闻记者感叹。截至7月28日14时,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接待了来自中国、英国、西班牙、约旦等十多个国家的156个采购团组,大会期间现场发布了300余项采购需求,组织了60场项目路演,共招募225个早期创业项目现场展示交流,初创企业与投资人有效对接超过2000人次,现场触达企业意向客户超1200家,预计达成意向采购金额超160亿元。在本届闭幕式上,一批重大项目集中签约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