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中国向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商业化迈进
快速阅读: 《新华社》消息,2025年WAIC上,60多台人形机器人展示其工业和服务应用能力,推动商业化进程。中国正加速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于医疗、物流等领域。
据新华社报道,7月28日,上海,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展出了超过60台人形机器人,展示了它们在工业和服务应用方面的多种能力。随着中国逐步接近大规模商业化阶段,这些机器人正逐渐从实验室走向批量生产和商业部署。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杜广达介绍,曾仅限于舞台表演的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实际工业应用阶段,正逐步迈向批量生产与商业部署。
2025年WAIC于7月26日至28日举行,展览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吸引了800多家公司展示3000多款最新产品。今年的活动特别强调了对“具身智能”的关注,这种智能系统具备物理存在,并能够与环境进行实时互动。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AI)及软硬件创新的推动下,中国的仿人机器人正越来越能够以更加智能和灵活的方式与周围环境互动。中国电子学会会长徐晓兰表示,人形机器人集成了芯片、传感器、AI、机械和材料等关键技术,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代表了智能机器人的高级形式。
徐晓兰补充说,人形机器人被期望成为继电脑、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之后的下一个革命性产品,在居家服务、制造、物流、边境安全、教育和医疗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领先企业Keenon Robotics在大会上推出了新型双足人形服务机器人XMAN-F1。XMAN-F1可以完成标准化任务,如食物准备和餐桌服务。在Keenon Robotics展位上,以“酒馆酒吧”和“医疗站”为主题的场景展示了机器人调酒师精确的点单和斟酒技能,以及人形机器人与医院物流同事协作,打造智能医疗配送系统。
Keenon Robotics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彤表示,专业机器人擅长于特定任务,而通用机器人因其在多样化环境中的适应性而备受青睐。他预计两者将协同工作,共同为人类社会提供服务。
专注于外骨骼康复的通用机器人公司Fourier Intelligence在上海推出了即将上市的人形护理机器人GR-3。这款机器人专为陪伴互动设计,拥有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温暖的触感设计,通过感知用户动作和情绪来增强情感互动,旨在未来应用于护理和教育领域。目前,GRx人形系列已在我国300多个医疗场所推出,服务过超过100万名患者。
除了护理和康复,新一代“蓝领”人形机器人也正在崛起。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专注于智能制造、物流和自动检测等工业应用。在2025年WAIC上,其机器人在汽车装配和仓库操作等场景中展现了具身智能,突显了它们在复杂环境中降低对人力依赖的潜力。
中国国家和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蒋磊表示,人形机器人下一步的突破在于它们执行真实任务的能力。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将聚焦于四大支柱——标准、创新、开源合作和生态系统建设。该中心位于上海浦东新区,是中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的实训基地。
为了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该中心在2025年WAIC上发布了多项关键举措,包括关于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数据采集的合作提案,标志着通过统一标准建立开放、符合规范和共享的数据生态系统的一步。同时,与地方培训基地和技术领袖的新合作已经启动,旨在建立一个具身智能测试与优化的合作生态系统。该中心还推出了开放性基金,支持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前沿研究,并推动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创新。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