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机器人产业将迎来万亿市场,需加大环境感知与交互决策投入
快速阅读: 据相关媒体报道,倪光南称中国机器人产业将成万亿级产业,强调提升国产化率与智能化水平。他指出,当前机器人多为L1-L3级,需达L4级才能实现真正智能。环境感知和交互决策是关键短板。
7月27日,上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倪光南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战略领军人才与创新发展论坛上表示,中国机器人产业是下一个万亿级产业。他强调,机器人产业不仅是前沿产业,也是未来产业,中国应加强这一领域的发展,提高质量和竞争力。
倪光南引用赛迪研究院《中国机器人的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的数据指出,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但国产化率仅为50%,市场仍主要由外资品牌占据。他认为,提升国产机器人的市场份额和智能化水平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报告还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中,本土品牌占比50.70%,外资品牌占比49.30%。倪光南提出,未来工厂将是自动化的,机器人数量将超过人类,它们将成为智能主体,具有更高的自主性和智能水平。
2022年,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与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等单位联合发布了机器人智能等级划分标准,将机器人智能等级划分为L1至L5五个等级。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机器人多处于L1至L3级别,其中L3级别的机器人可以与人类进行简单交互并执行任务。要实现真正的智能化,机器人需达到L4级别,即能在无人干预下独立完成任务,并具备自我学习和进化的能力。
倪光南指出,环境感知、运动控制、交互决策是机器人智能的三大核心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在运动控制方面的投入较多,但在环境感知和交互决策方面存在不足。他强调,环境感知的短板导致机器人难以适应环境变化,交互决策的不足则限制了机器人与人类的有效沟通,这些都是提升机器人智能等级的关键障碍。
当日,论坛汇聚了来自政府、学术界、产业界和研究机构的多位嘉宾,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战略领军人才体系建设与创新能力发展的议题,分享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旨在促进产教融合,构建跨学科创新能力与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