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讨论:全球AI治理如何走向善治 法律如何保驾护航?
快速阅读: 据相关媒体报道,中国政法大学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呼吁全球合作,推动AI治理规则协同。论坛强调需建立全球对话平台,完善法律框架,应对技术带来的全球性挑战。
7月27日,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席姜泽廷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表示,技术的快速迭代与突破性创新,必须与完善的治理框架和成熟的规则体系有效协同。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带来的全球性矛盾亟待通过多边协商寻求最大公约数。
当天,由中国政法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规则全球对话与协同发展”论坛举行。论坛聚焦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前沿问题,围绕国际对话、人工智能应用、治理规则、互利共赢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姜泽廷在论坛上指出,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正重塑世界治理格局,技术无国界的特性决定了单一国家的治理努力难以应对全球性风险,甚至可能引发国家间的战略竞争与规则博弈。
联合国秘书长数字与新兴技术特使办公室成员梅赫迪・斯内内在论坛上介绍,当前数字社会存在显著不平衡,英语内容占比超过50%,而使用者超过100万人的语言占比仅为0.2%至2%。这些语言的持有者面临高风险,但在AI领域扮演重要角色,因为AI模型基于的数据集“含有大量偏见”,在语言层面“只代表主要语言人群的观点”。梅赫迪・斯内内认为,这种偏见直接引发文化权力问题,限制信息流通,影响使用者的未来,还导致多数人利益被忽视,且问题持续扩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与法治全球专家网络成员穆罕默德·法拉哈特在论坛上表示,AI不仅关乎技术发展,更需要全球性合作。他建议,各国应共同建立“全球AI对话平台”,AI治理需构建法律框架与机制,尤其需要问责机制以明确各方责任。不同组织机构间的协调缺失已对AI治理构成挑战,因此,“在联合国机制下设立协调实体、让联合国承担协调职能”至关重要。
中国司法部副部长武增在论坛上介绍,近年来司法部统筹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的法治建设,陆续出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强化人工智能涉及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规范。司法部正会同有关方面研究推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立法工作,积极探索并推动出台人工智能算法治理伦理审查、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部门规章和行业标准,不断完善人工智能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
武增指出,人工智能应当成为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需要全球范围内的更加紧密合作和更加有效的治理。法治是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制、应用规范、伦理准则,加快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和规则构建。要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坚持平等互利、开放包容,坚持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推动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的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此次论坛上,中国政法大学发布了两项科研成果:“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规则地图2025”和“全球人工智能规则合作研究平台”。这两项成果为全球AI治理提供了可操作的工具支撑,推动协同治理迈向实践层面。其中,“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规则地图2025”以可视化形式呈现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工智能治理规则,破解规则碎片化困局;“全球人工智能规则合作研究平台”汇聚全球智慧,共同探讨治理方案,推动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共识性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