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市值榜首地位受中国汽车市场冲击
快速阅读: 据相关媒体报道,英伟达在汽车自动驾驶领域遇挫,因芯片交付延迟和客户流失。其Thor芯片因工艺问题多次延期,车企转向自研芯片。业内人士指出,英伟达需更贴近客户需求。
据36氪报道,近期,英伟达在汽车自动驾驶领域的进展遇到了挑战。尽管英伟达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但其在汽车芯片市场却面临批量丢失头部客户的风险。黄仁勋访华时对中国车企的赞誉并未改变这一局面。
今年3月,英伟达CEO黄仁勋宣布与通用汽车合作,计划基于英伟达技术打造自动驾驶车队。然而,通用汽车高管在内部评审后表示,英伟达的辅助驾驶方案“相当可怕”,合作前景蒙上阴影。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奔驰身上,去年6月,奔驰CEO康林松和技术副总裁在美国进行了跨城测试,发现英伟达的辅助驾驶效果不如中国的初创公司Momenta。随后,奔驰将中国区多款车型的辅助驾驶业务从英伟达手中转给了Momenta。
英伟达的另一大客户捷豹路虎也在寻找新的辅助驾驶供应商。理想汽车因英伟达Thor芯片多次延期,导致销量受损,损失约60亿元人民币。小鹏汽车则果断转向自研图灵芯片,目前已开始交付装车。蔚来、比亚迪、小米等车企也纷纷宣布将推出自研汽车芯片。
尽管汽车智能软件业务在英伟达整体收入中占比不到2%,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黄仁勋认为,智能汽车是将最先落地的具身智能产品,是通往物理世界人工智能的关键一步。然而,英伟达在这一领域的进展并不顺利,主要原因是其芯片设计和交付未能满足车企的需求。
英伟达的Thor芯片基于最新的Blackwell架构,采用台积电N4P工艺制造。但由于车规级工艺的要求更为严苛,导致Thor芯片多次延期。相比之下,中国车企和服务商在自研芯片方面表现出了更强的灵活性和执行力。蔚来、小鹏、理想等车企均在自研芯片上取得了突破,有望在未来减少对英伟达的依赖。
业内人士指出,英伟达在汽车芯片市场的表现不佳,主要是因为其企业文化和技术路径与车企需求存在较大差异。英伟达更注重技术突破,而车企则更看重交付稳定性和成本控制。未来,英伟达若想在汽车市场取得突破,需更加贴近客户需求,提高交付效率。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