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三位一体”确保粮食安全
快速阅读: 据相关媒体报道,中国社科院研究指出,我国耕地保护从数量到质量再到生态的“三位一体”体系逐步完善,面临挑战,需健全激励机制,保障粮食安全。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余家林发表了一篇关于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的研究报告,详细梳理了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政策演进过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路径。
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安全被提升至“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的高度。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其保护工作一直被视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2004年至2025年间,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耕地保护的重要性,政策体系从建国初期的数量保护,逐步发展到改革开放时期的数量和质量并重,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三位一体”保护,即数量、质量和生态的综合保护。
**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的具体措施如下:**
**数量保护**:主要包括总量控制和用途管制。2006年,国家正式提出18亿亩耕地红线,强调这一指标具有法律效力,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此外,确立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要求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时必须开发、复垦不少于所占面积且符合质量标准的耕地。同时,我国还开展了两次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加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南方酸化退化耕地治理。
**质量保护**: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耕地利用方式。2013年,国家启动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计划到2020年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2021年,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获批实施。同时,国家持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生产中的水资源利用能力。在优化耕地利用方式方面,实施了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针对不同地区的耕地质量特征,制定了具有地区特色的保护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
**生态保护**:主要包括污染防控和生态修复。在农业生产领域,重点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用地膜处理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在工矿生产领域,关注矿产资源开发、涉重金属行业和工业废物对耕地的污染防控。2021年,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左右。
尽管我国在耕地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报告建议,要持续完善耕地保护激励约束机制,调动耕地保护主体的积极性。具体措施包括:坚持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落实主体责任;将耕地保护与利益补偿相结合,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和主产区抓粮的积极性;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粮食长期稳定生产。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