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能源破局:中国方案引领未来
快速阅读: 相关媒体消息,第三届氢硼聚变研讨会在河北廊坊召开,吸引多国专家参与,新奥集团在该领域取得突破,计划2035年实现商业化。ITER表示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记者从新奥集团获悉,7月14日至17日,第三届氢硼聚变研讨会在河北廊坊召开。此次研讨会以“聚智氢硼,生态共赢”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中、法、德、美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家顶尖科研机构的专家,以及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特派代表参加,共同探讨氢硼聚变的前沿突破与技术路径。
相比前两届,本届研讨会的影响力显著提升,线上线下参会人数、国际参与度和媒体关注度均创历史新高。这标志着氢硼聚变技术正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在聚变研发的前沿赛道上,企业力量正成为重要引擎。新奥集团近年来在氢硼聚变领域持续发力,取得了多项关键性进展。其中,“玄龙-50U”实验装置实现了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并创造了秒级1.2特斯拉以上球形环中心磁场的世界纪录,为下一阶段的能量自持、长时间放电等技术攻关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奥能源研究院院长刘敏胜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未来能源要实现数量级上的跃迁,聚变不仅是一项科学命题,更是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能源基座,是决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点。他认为,氢硼聚变是一项全球性挑战,唯有集聚各方智慧与资源,才能在复杂未知中加速突破。新奥自启动项目之初便确立了“完全开放”的技术战略,积极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构建协同机制,加速推动聚变从实验室迈向工程化与商业化。
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赵永涛表示,可控核聚变不仅意味着获取几乎无限、清洁、安全的能源,也将彻底改写全球能源格局。谁掌握了聚变,谁就将站上新一轮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推动聚变从实验走向商用,需要高校、研究机构和产业界的深度协同,以及跨学科、跨机构的系统布局。
新奥集团自2017年起布局紧凑型聚变技术,2018年启动我国首个中等规模球形环实验装置“玄龙-50”的设计与建造,奠定了氢硼聚变研究的技术基础。2022年,公司明确了以球形环为核心的氢硼聚变技术路线。目前,新奥的目标是在2035年进入聚变堆阶段,力争实现氢硼聚变的商业化应用。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对外发言人拉班·科布伦茨(Laban Coblentz)表示,ITER计划汇聚了来自全球的几万名科研人员开展国际协作,新奥在球形环氢硼聚变领域的积极探索,是对全球聚变科研发展的重要贡献。ITER未来希望加强与私营企业的合作,携手推动全球聚变科技加速发展。唯有通力协作,才能使关乎人类未来命运的聚变事业稳步向前。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