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创星完成26.17亿新基金募集 助力科技革命
快速阅读: 据相关媒体报道,中科创星在上海发布先导基金,首关26.17亿元,聚焦人工智能等硬科技,支持早期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7月16日,上海,中科创星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中科创星”)在上海举行了“先导创业投资基金首关仪式暨硬科技生态合作发布会”,宣布其先导创业投资基金以26.17亿元完成首轮募集。这是中科创星首次在长三角地区设立的硬科技创投基金,基金70%的资金将投向早期硬科技项目,重点聚焦“人工智能+”领域,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生。
签约仪式在中科创星上海高质量孵化器举办,中科创星作为基金管理人,与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上海国投先导人工智能基金、浦东创投、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上海科创基金、宁波开投、台州科创、西科控股等19家有限合伙人(LP)进行了合作签约。
中科创星先导创业投资基金注册于上海浦东,基金存续期8年,计划于今年底完成募集关闭,重点投向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物质、能量、信息、生命、空间产业领域的硬科技项目。其中70%的资金将投资于早期硬科技项目,支持“从0到1”阶段的原始创新;30%的资金将投资于成长期项目,助推技术“从1到10”的熟化应用。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黄红表示,中科创星(上海)在浦东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上,不断探索“超前孵化”“深度孵化”新范式,成功投资孵化了多家企业和项目,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上海市科委将持续赋能中科创星等高质量孵化器的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上海国投先导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温治表示,在当前经济形势与产业变革深度交织的背景下,国投先导与中科创星携手,通过多元化手段加速推动科技创新的孵化、培育与落地,为上海先导产业注入信心。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李浩表示,中科创星完成新基金的首关,以及近期完成全国民营股权投资机构首笔科创债的发行,体现了市场对硬科技长期主义的坚定信心。中科创星将继续坚持陪伴科学家创业,将优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自2013年成立以来,中科创星持续聚焦科研院所和高校,服务科学家创业,助力优秀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截至目前,中科创星基金管理实缴总规模达138亿元,已投资超过530家具备关键核心技术的硬科技企业。
在关注领域方面,中科创星从2013年开始投资光子,2014年开始投资半导体,2015年开始投资商业航天,2016年开始投资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2018年开始投资量子计算,2022年开始投资可控核聚变,形成了以算力为显著特色的人工智能+产业布局。
活动现场,中科创星还与上海天使会进行了签约,双方将在“项目挖掘及共享”“项目投资及孵化”“资本网络协同”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中科创星邀请了曦智科技、橙科微电子、奇异摩尔、瑶芯微电子、光引科技、华科冷芯、清程极智、东壁科技数据、芯翼信息等被投AI代表企业进行了现场路演。
上海科技资源集中、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是我国科技创新竞争力和活力最高的城市之一。近年来,中科创星旗下基金已在上海地区投资了超过60家硬科技企业,投资总额达数十亿元。2023年底,中科创星成立上海孵化器公司,以“超前孵化+深度孵化”的创新理念,聚焦原始创新硬科技成果应用落地和前沿未来技术培育,获批成为上海首批高质量孵化器。
高质量孵化器将注意力从技术成熟度4-6级的“死亡之谷”环节前移至1-3的环节,一方面主动探索“超前孵化”,从原理和论文阶段介入,支持科学家开展原理设计与概念验证;另一方面择优“深度孵化”,参与团队组建、产品研发和商业运营,实现从PI(学科带头人)-IDEA-IP-IPO的全过程孵化,致力于推动顶尖科技成果率先实现产业化。
目前,中科创星上海高质量孵化器建设已取得积极成效,原集微、华科冷芯等7个项目进入到“超前孵化”或“深度孵化”阶段。2024年,中科创星关注到二维半导体技术的巨大潜力,与复旦大学包文中教授团队开始探讨二维半导体集成电路商业化的可能性。在完成概念验证后,决定对原集微展开深度孵化,协助该团队于2025年初组建创业团队,现已完成对原集微的两轮早期投资。今年4月,包文中和周鹏教授联合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宣布制备出世界集成度最高的二维半导体处理器“无极”,未来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