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中国:AI 革命改变了中国重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快速阅读: 《新华社》消息,7月15日,重庆一小学学生张天楠操控无人机获国家级奖项。该校推动AI教育,设多门课程,采用双师模式,助力2030年教育目标实现。
7月15日,重庆,六年级学生张天楠在李家实验小学操场上,熟练操控自己设计的无人机穿越复杂空中“迷宫”。去年,他在国家级青少年无人机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他表示:“看到无人机按我编写的程序飞行,让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该校融合创意与科技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国家到2030年实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普及的目标。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李家实验小学自2019年创办以来,便率先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从最初仅有200多名学生学习编程,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AI教育基地。
校长蒋俊斌倡导“面向未来教育”,一年级学生就开始接触编程基础,取得显著成效。短短一年内,学生们在全国各类竞赛中赢得超过100项奖项。学校为此建立了全面的初级人工智能学院,设有机器人、无人机和3D打印等专业实验室,提供超过10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
学校采用创新的双师教学模式,结合在线教学和面对面指导。课堂上,“云教师”通过屏幕进行互动教学,课堂教师则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学生可以通过AI虚拟形象与古代数学家讨论几何问题,通过算法生成词汇学习的故事,并用动画展示复杂的数学概念。数学老师李伟英说:“以前,几何变换只存在于想象中。现在,AI生成的动画将抽象概念变为可视化的实验。”
人工智能技术正全面改变教学方式。根据一份智能教育白皮书,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教育内容、治理、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建立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信息技术教师赵冰雪回忆起从零开始设计机器人课程的挑战,得益于学校不断完善的AI课程基础设施,她创造了一些易于理解的情景来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思维。
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印表示,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基础教育数字平台——中国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提供涵盖所有学科和年级的11万多份高质量资源。赵冰雪认为,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体验技术的基本应用,更重要的是要解释其背后的逻辑。
校长蒋俊斌展望未来,计划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课程,包括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并扩大跨学科项目,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创新能力。当张天楠的无人机在AI引导下完美着陆时,一个同学的数字虚拟形象在屏幕上翻滚。在这些教室里,教育部2030年的愿景正逐步实现。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