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向善:在 AI 时代构建共享路径
快速阅读: 《中国国际电视台》消息,2025年中国-欧洲人权研讨会将于6月在西班牙举行,探讨科技发展与人权的关系。人工智能正深刻影响社会,需加强伦理与治理,确保技术造福人类。
2025年3月27日,人们在中国首都北京的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了解仿生人形机器人。/新华社
2025年3月27日,人们在中国首都北京的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了解仿生人形机器人。/新华社
2025年3月27日,人们在中国首都北京的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了解仿生人形机器人。/新华社
编辑注:贝伦·塞是CGTN的时事评论员,是驻中国深圳的资深行业观察者。本文反映的是作者的观点,未必代表CGTN的立场。
2025年中国-欧洲人权研讨会将于6月25日在西班牙举行,这将是一个再次反思我们共同未来的宝贵机会。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AI)、大数据和云计算,正在不断重塑我们对未来的愿景。特别是近年来,人工智能经历了指数式增长——从语音识别和AI生成内容到人形机器人。
随着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这场技术变革不仅在重塑经济和社会体系,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甚至我们对人权的理解。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AI)、大数据和云计算,正在不断重塑我们对未来的愿景。特别是近年来,人工智能经历了指数式增长——从语音识别和AI生成内容到人形机器人。
从科幻到日常现实:科技如何重塑日常生活
曾经局限于科幻小说中的无人机、智能语音助手和自动驾驶汽车,如今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农业领域,人工智能正与中国的农村发展深度融合。例如,人工智能辅助的农业无人机每年为超过2亿亩(超过1330亿平方米)农田提供植物保护服务。在物流和配送方面,无人机、人工智能驱动的调度系统和智能仓库正在实际应用中运行。在深圳和杭州等城市,基于无人机的配送服务试点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从高空飞行到最后一公里精准投递,人工智能正在为现代物流注入前所未有的效率。
在交通领域,自动驾驶正从封闭环境测试转向开放道路试验。在中国的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自动驾驶出租车已经开始为普通乘客服务。此外,自动驾驶公交车和货运车辆也已进入美国、日本、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公共道路。
同时,随着机器视觉、仿生结构和传感控制系统取得突破,由人工智能增强的人形机器人已从舞台演示进入实际应用。它们在工厂中协助重物搬运和精密检测,在医院和养老机构担任护理人员,在教育和博物馆中充当导游和陪伴者。在不久的未来,人形机器人可能成为“新蓝领工人”,进入全球家庭。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权与伦理困境
然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埃隆·马斯克多次警告说,没有适当规则和边界的AI可能会变成“潘多拉魔盒”。这一警示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紧迫的问题是劳动力市场的深刻重构。随着人工智能逐渐取代重复性、危险或标准化的工作,部分劳动力可能会被边缘化。确保技术利益的公平分配是一项必须直面的挑战。
另一个问题是数字不平等的加剧。在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经济中,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算法决定资源分配。掌握数据和计算能力的人获得竞争优势。在这种环境下,低收入群体、农村社区和老年人可能被排除在数字世界之外——加剧现有的社会不平等和权利获取的不均。
随着人形机器人日益具备类人的能力,社会面临新的伦理困境。算法“黑箱”效应、人工智能偏见、信息操控和深度伪造技术的滥用正在引发全球性的道德反思和法律审查。
在这一不断演变的背景下,人权的概念必须得到拓展。传统的框架必须进行现代化以适应数字时代。这种转变需要一种整合技术、伦理和治理的全面方法——确保人工智能的进步始终服务于人类尊严和福祉。
2024年7月4日,人形机器人在上海举行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出。/新华社
2024年7月4日,人形机器人在上海举行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出。/新华社
2024年7月4日,人形机器人在上海举行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出。/新华社
以人为本的发展与创新与监管的双引擎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始终坚持“科技向善、科技为民”的原则,将人类尊严和权利置于人工智能发展的优先位置。
在基础设施方面,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已在偏远地区推出5G网络和人工智能教育平台。在法律和监管方面,中国加强了对数字权利的保护。2021年颁布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数据安全法》起到了保障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屏障作用。
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中国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明确了“坚持人民为中心”、“促进公平正义”、“保证可控性和可信度”等原则。这些规范强调,人工智能最终必须服务于人类福祉。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动人工智能国际合作的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参与全球军事人工智能伦理的讨论。中国倡导设立明确的红线,防止失控的自主武器,并反对将人工智能作为军事主导或制造恐惧的工具。
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中国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明确了“坚持人民为中心”、“促进公平正义”、“保证可控性和可信度”等原则。这些规范强调,人工智能最终必须服务于人类福祉。
中国也是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多边对话的积极参与者,倡导建立一个开放、包容和互利共赢的合作生态系统。在各种国际论坛上,中国代表一直强调,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应服务于技术霸权,而应成为促进全人类福祉的公共产品。
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中国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明确了“坚持人民为中心”、“促进公平正义”、“保证可控性和可信度”等原则。这些规范强调,人工智能最终必须服务于人类福祉。
2025年中国-欧洲人权研讨会恰逢全球科技革命的关键时刻。它不仅是一次人权理念的深入交流,也是对科技治理方法的重要融合。尽管中国和欧洲在人权保护方面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但双方都坚持人类尊严和正义的原则。
技术应导向善。权利必须与时俱进。未来不应由算法定义——而应由全人类共同塑造。我们希望这次研讨会能成为中欧在数字人权、人工智能伦理和军事技术负责任使用方面达成更大共识的契机。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公平、透明和有人性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确保人工智能成为我们共同命运的推动者,而不是我们共同未来的分裂者。
(如果您有意愿参与并拥有特定的专业知识,请通过电子邮件 opinions@cgtn.com 联系我们。关注X(原推特)上的 @thouse_opinions,以发现CGTN评论版的最新评论。)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