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技术让古老的发明栩栩如生
快速阅读: 《人民日报》消息,中国科学家利用大数据和AI提升古代农田产量,复兴传统农业与蜀锦技艺。人工智能助力文物数字化,推动文化遗产创新展示。(98字)
首页 >> 首页 尖端技术让古代发明重现生机 (新华社) 2025年6月25日 11:03 成都,6月24日(新华社)——在中国腹地,靠近一处4500年的农田,一支农业科学家团队正在让一项古老的传统焕发新生。他们使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建模来研究并提升特定地块的产量。 在宝墩遗址附近的一片实验田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古代水稻种植的证据,四川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使用人工智能驱动的模型来模拟不同杂交水稻品种的结果。 成都,6月24日(新华社)——在中国腹地,靠近一处4500年的农田,一支农业科学家团队正在让一项古老的传统焕发新生。他们使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建模来研究并提升特定地块的产量。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现代研究方法大幅缩短了研究时间,与传统的需要等待某种水稻杂交品种收获季节的方法不同。 中国考古学家在宝墩遗址——一座建于4500至4200年前的围墙聚落遗址——发掘出碳化稻米、黍和糜子。这一兴起于中国西南部成都平原上的晚期新石器时代文化,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农业黎明。如今,该遗址的农业价值以及其考古和经济价值正通过技术手段被探索和扩展。 在附近的一个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在构建该遗址的三维图像,以研究古代洪水的影响,并了解围墙结构如何助力平原的繁荣。离遗址不远,占地96平方公里的天府农博园,容纳了生态农业、博览会和创新农业实践。 天府农博园投资有限公司农业产业部门主任袁周平表示,这个整合文化、商业、农业和旅游的综合平台,已将泥泞的田野转变为充满活力的文化空间。 除了水稻种植,起源于成都平原的另一项古老发明——丝绸编织也获得了现代科技的推动。 在展示丝绸文化的锦门创意园区,人工智能在蜀锦中的应用连接了传统与创新。客户提交由人工智能生成的照片,供机器织成锦缎底料,然后由工匠进行刺绣。 四川蜀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明表示:“人工智能辅助的蜀锦大幅缩短了设计时间并确保了独特性。它使消费者成为共同创作者,复兴了非物质遗产。” 与现代蜀锦相映成趣的是,一座六米高的唐代(618-907)织机上,其经线和纬线分别标注为“1”和“0”,揭示出二进制代码。钟明表示,这些几个世纪以来的蜀锦图案也在被数字化和分析,以促进创新。 中国有超过7000家正式注册的博物馆,去年吸引了14.9亿人次参观。在全国范围内,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日益广泛应用,现在有助于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展览。 在成都,10世纪的古代纸币“交子”激发了现在在城市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创意作品。数字讲解员提供沉浸式导览,并实时解答感兴趣的参观者的问题。窑博物馆根据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全新金面具制作茶具,这座神秘而丰富的城市。这些创新作品正在直播平台上销售,并受到年轻消费者的欢迎。 (网络编辑:张凯伟,梁军)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