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即使人工智能比我写得更厉害,我也会继续写作”——中国小说家麦佳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创作焦虑作斗争
快速阅读: 据《新华社》最新报道,2025年6月20日,在北京国际书展上,著名作家麦家探讨了AI对人类创造力的影响。他认为AI是数字革命的巅峰,但写作是他生存的方式,无论AI多优秀,他都会坚持写作。
2025年6月20日,北京——在2025年北京国际书展的一场探讨作家对人工智能(AI)看法的论坛上,中国著名作家麦家身穿浅驼色夹克登台亮相。与另外三位嘉宾同坐,这位以间谍小说闻名、曾获茅盾文学奖的知名作家,以其深具个人化且富含哲理的方式,讨论了AI如何侵入人类创造力的领域。
他的思考触及了全球作家和艺术家共同的深层不安:在这个机器已经学会模仿,甚至可能超越人类想象力的时代,人类创造力该如何重新定位?
“我从未真正使用过AI,”这位小说家说道,“但我尝试过它。而且我是带着怀疑的态度接触它的,希望能戏弄它,证明它不值得玩。”
他的发言引发了听众的笑声,但显然他对实验背后的想法是认真的。“我怀着怀疑的态度接触它。我希望戏弄它。在某种程度上,我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我从未真正用它。”
有报道称,AI已经被用来生成与他风格相似的小说,并且麦家本人不知何故参与了其开发。对此,他表示,用他的话来说,这些报道都是“纯粹的谣言”。他说:“我从未展示过任何东西。我从未帮助构建这样的东西。”
对这位小说家而言,AI的崛起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未来的问题——它更是一场与过去的清算。“当我们谈论AI时,我们认为我们在谈论未来。但这不是明智的做法,”他说,“AI像一头怪兽,像一个我们无法阻挡的巨大存在向我们扑来,我们不知道它将去往何处,也不知道它会变成什么样子。”
他建议人们不应仅仅推测AI的未来,而应审视其根源,并视其为长期‘数字革命’的巅峰。
在他看来,这场革命始于数字首次融入人类语言之时。大约5000年前,“当早期书写系统出现时,数字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数字从未满足于只是写作的一部分。它们总是想要反抗。”
这位作家追溯了第一次重大转折点回到1837年,莫尔斯电码的发明——“这是由一位伟大人物创造的伟大技术”,他说——这使得仅用数字就可以跨越海洋传递信息。在麦家看来,这标志着数字革命的第一个真正成功。
但代价也是巨大的。“数字编码带来了极大便利。一条消息可以在早晨从中国传到欧洲或美国。但它也带来了麻烦,”他说,“它带来了密码学。它溶解了语言。它将语言变成了一个谜题,一个障碍。”
后来出现了第二波浪潮——计算机,通过20世纪中期约翰·冯·诺伊曼和艾伦·图灵等人的开创性工作发展起来。他说:“它不是将文字转换为十个数字,而是将其简化为两个:零和一。”他认为,这比莫尔斯电码实现了更完整的数字化。好处是巨大的——“现在整个图书馆可以装进一个屏幕,一部手机里”——但弊端同样严重。
“当你手中拿着那个屏幕时,是的,它拥有无尽的文字。但它也消耗你的时间,挖掘你的贪婪,并将你拉向下沉,”他说,“它分散你的注意力。它放大了你沉沦的欲望。”
第三波浪潮,这位小说家认为,是AI。并且它是迄今为止最具颠覆性的。
“我们第一次不仅是在谈论阅读或注意力,而是在谈论写作本身。以前没人想过技术能取代人类思维进行创作。”他说,今天的AI革命创造了一种创作焦虑症。
“我不知道这场革命将如何演变。但我知道这一点:即使AI击败了我,即便它写出的每个字都胜过我,我仍然会继续写作,”他说,“不是因为我想要与它竞争。而是因为写作是我生存的方式。如果我不阅读,如果不写作,我不知道如何生活。”
他以平静却坚定的信念结束了演讲:“如果AI写得比我好,我会写。如果我写得比它好——那自然,我会继续写。”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