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到 2030 年,中国可能在洲际核导弹武库方面与美国和俄罗斯相媲美
快速阅读: 据《全球防务动态》最新报道,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报告显示,中国核弹头数量增至500枚并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超600枚,2035年可能达1500枚。中国强调核政策防御性,坚持最低限度威慑。全球核力量平衡面临调整,核军备控制谈判受冲击。
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最新报告,中国的核弹头数量从2023年的410枚增加到2024年初的500枚,并预计到2025年年中将超过600枚。这一数据与美国国防部的评估一致,后者同样估计中国现役核弹头数量已超过600枚,并计划在2030年前达到1000枚。尽管未来可能在导弹平台方面实现某种平衡,但中国在总弹头数量上仍将落后于美国和俄罗斯。SIPRI预测,到2035年,中国可能拥有高达1500枚弹头,而美国和俄罗斯分别拥有5177枚和5459枚,两国合计占全球核武器的近90%。
从技术角度来看,中国的核武库由固体燃料与液体燃料混合动力导弹组成,既部署在固定发射井中,也部署在移动平台上。其中,最先进的洲际弹道导弹东风-41(DF-41)是这一现代化努力的核心。该导弹射程超过12000公里,配备了分导式多弹头(MIRVs)的能力,最多可携带十枚独立瞄准的核弹头。较老的液体燃料型号东风-5B仍处于服役状态,也配备了分导式多弹头(MIRVs)的能力,而其升级版东风-5C通过部署在加固发射井中提升了战略韧性。此外,机动型东风-31A和东风-31AG系统为中国提供了灵活且更难被探测到的二次打击能力。
中国不断扩大的核武库的战略意义最近引起了广泛关注。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2025年2月对中国核发展速度表示担忧,并主张与中国和俄罗斯进行核裁军谈判,警告称中国可能在未来五至六年内实现与美国的核均势。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敬昆重申,中国的核政策坚持防御性原则,致力于维护国家安全所需的最低限度。他还敦促华盛顿和莫斯科大幅削减其核武库,为多边核裁军创造条件。
这一发展标志着全球核力量平衡的战略调整。如果当前趋势持续下去,中国作为具有相当导弹能力的核大国的崛起,虽然尚未在总弹头数量上达到同等水平,但仍可能重塑主要核国家之间的核军备控制谈判和安全政策。中国加速的核发展步伐,以及新疆和内蒙古等地区导弹发射井场的扩展,表明其正在向更强大的威慑姿态迈进,旨在抗衡美国和俄罗斯的战略构想。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