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设计的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肺纤维化患者的早期前景
快速阅读: 据《News-Medical.Net》称,研究表明,由AI设计的药物rentosertib在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2a期试验中表现安全且具有一定疗效,尤其在较高剂量下可改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但仍需更大规模研究验证其长期效果。
**作者**:雨果·弗朗西斯科·德索萨
**审阅**:舒莎·切里亚德斯,理学硕士
**日期**:2025年6月4日
—
**一项人工智能驱动的突破性研究为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带来新希望**
近日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的一项开创性研究揭示,rentosertib(一种由人工智能开发的TNIK抑制剂)在改善肺功能并展现良好安全性后,可能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前景。这项研究名为《一种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现的TNIK抑制剂:一项随机2a期试验》,并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牵头完成。
### 研究背景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与年龄相关的肺部疾病,其特征是肺组织不可逆的瘢痕化和增厚,最终导致呼吸衰竭死亡。目前,该疾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2至4年,且缺乏根治手段。现有的两种药物——尼达尼布和吡非尼酮虽能延缓病情发展,但无法逆转纤维化病变。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迫切。
然而,传统药物研发周期漫长,耗资巨大,通常需要10至15年的时间和高达20亿至3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药物发现带来了革命性变革。通过模拟复杂的生物系统,人工智能能够快速筛选并设计出具有潜力的候选化合物。
### AI助力药物研发:rentosertib的诞生
本研究团队此前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仅锁定了与IPF密切相关的药物靶点——Traf2-和Nck相互作用激酶(TNIK),还设计出了一种针对TNIK的抑制剂分子“rentosertib”(原名为ISM001-055)。rentosertib已顺利完成0期和1期临床试验,证明了其在健康人体中的安全性和高耐受性。
### 2a期临床试验结果
本次2a期临床试验是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多剂量研究,于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期间在中国开展。共有128名IPF患者参与,其中57人因合并症或近期呼吸道感染被排除在外。最终,71名符合条件的患者被随机分配至四个干预组之一:
– **每日一次30毫克(QD,n=18)**
– **每日两次30毫克(BID,n=18)**
– **每日一次60毫克(QD,n=18)**
– **安慰剂组(n=17)**
研究为期12周,重点评估rentosertib的安全性、耐受性及初步疗效。主要终点为经历至少一次治疗引发的不良事件(TEAE)的患者比例,次要终点包括用力肺活量(FVC)、咳嗽相关生活质量评分(QOL),以及药代动力学(PK)和生物标志物分析。
### 结果解读
结果显示,所有组别的TEAE发生率大致相似,安慰剂组为70.6%,而rentosertib组分别为72.2%(30 mg QD)、83.3%(30 mg BID和60 mg QD)。尽管rentosertib组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更为常见(范围从50.0%到77.8%),但严重TEAE的发生率较低,且分布均匀。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低钾血症、肝功能异常、腹泻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
在疗效方面,FVC评估显示,接受60 mg QD剂量rentosertib的患者相较基线平均增加了+98.4毫升,而未同时服用标准抗纤维化药物的患者则实现了+187.8毫升的显著增长。此外,接受60 mg QD rentosertib治疗的患者在Leicester咳嗽问卷(LCQ)评分上表现出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升。然而,研究也观察到,同时服用60 mg QD rentosertib与尼达尼布或吡非尼酮的患者并未展现出显著的FVC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研究时间较短,但60 mg QD租托赛尔比(rentosertib)组中有3名患者(16.7%)发生了IPF急性加重(AE-IPF),需住院治疗,而安慰剂组仅1名患者(5.9%)。作者指出,这一现象或与疾病复杂性和随访时间不足有关。
###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rentosertib在此次2a期临床试验中展现了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尤其在较高剂量下显示出潜在的治疗效果。尽管试验存在样本量较小、患者群体单一等局限性,但这些结果仍为IPF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未来,还需通过更大规模、更长期的研究进一步验证rentosertib的疗效与安全性。
这项研究标志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药物发现领域的巨大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创新药物将在不久的将来问世,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加高效、精准的治疗选择。
—
(编辑:李华)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