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空军准备部署新型 LGM-35 哨兵核导弹的核基地
快速阅读: 据《全球防务动态》最新报道,哨兵计划旨在用新一代洲际弹道导弹替换老旧的民兵III导弹,提升核威慑力。尽管面临成本超支和进度延误,该项目仍是美国核武库现代化的关键。
**哨兵计划:迈向现代化核威慑的里程碑**
哨兵计划(Sentinel Program),最初被称为地基战略威慑系统(Ground-Based Strategic Deterrent, GBSD),旨在交付一款集先进安全技术、网络弹性和模块化架构于一体的下一代洲际弹道导弹(ICBM)。哨兵计划将以单弹头形式部署,初步部署预计自2029年开始。在国家核安全局(National Nuclear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NNSA)研发的新W87-1弹头正式投入使用前,哨兵将暂时采用现有的W87-0弹头。NNSA计划到2030年将生产能力提升至每年80个钚坑,以满足计划需求,并已于2024年10月完成首个储备用弹头的资格认证。
该计划将逐步取代部署在F.E.沃伦(怀俄明州)、马尔姆斯特罗姆(蒙大拿州)和米诺特(北达科他州)导弹场的400枚民兵III型导弹。同时,相关支持基础设施的发展和运营活动也将扩展至希尔空军基地、犹他测试训练靶场、加营居尼塞(怀俄明州)和纳瓦霍营地(亚利桑那州)。整体项目涉及超过600个设施的现代化或重建,其中包括约450个分散在约40,000平方英里的加固发射井及地下发射控制室。空军核武器中心(Air Force Nuclear Weapons Center, AFNWC)负责监督这一计划的全生命周期。新成立的米诺特空军基地第12分遣队,在康弗中校(康纳·尼克尔斯)的领导下,负责协调民用工程工作、基础设施升级以及与军事利益相关方和行业伙伴的合作。
空军全球打击司令部指挥官布西埃上将(托马斯·A·布西耶)强调了米诺特在美军核威慑体系中的战略重要性,同时重申了确保洲际弹道导弹部队在面对中国和俄罗斯等潜在对手核威胁时的准备度与韧性。尽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哨兵计划却因成本超支与进度延误而备受关注。2024年1月,五角大楼报告称,每枚导弹的单价已从最初的1.18亿美元上涨至1.62亿美元(按2020年美元计价),触发了《努恩-麦库迪法案》的关键条款,要求对计划进行全面审查与重组,甚至暂停下一阶段的里程碑批准。空军指出,地面基础设施的复杂性、地下通信系统的升级、网络安全措施的强化以及供应链紧张是成本激增的主要原因。
部分国会议员对按时完成民兵III向哨兵的过渡表示忧虑,尤其鉴于测试里程碑的延后与资金不足问题。原定于2023年的首次飞行试验已被推迟至2026年,直接影响了W87-1弹头及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发的Mk21A重返大气层载具的开发进程。尽管有立法者提议延长民兵III的使用寿命,但空军认为,鉴于可靠性下降及经济性考量,继续使用旧系统已不可行。为确保核威慑的稳定性,国会规定任何时候必须保持至少400枚洲际弹道导弹处于警戒状态,并要求空军制定紧急补救措施,以便在导弹部署数量临时减少时加快弹头加载速度。美国战略态势委员会2023年的报告建议,应探索多弹头配置或机动部署方式,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威胁。
哨兵相关基础设施与特遣部队的激活标志着美国陆基核武库现代化的重要进展。LGM-35A哨兵不仅是技术革新的象征,更是长期战略威慑能力的体现。尽管面临挑战,该计划依然是美国国防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维护可靠且现代化核三位一体不可或缺的一环。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