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 AI 生成代码的法律环境:所有权和责任挑战
快速阅读: 据《JD Supra》最新报道,文章探讨了AI生成代码的版权归属与法律责任问题。AI生成的代码可能因缺乏人类创作而不受版权保护,但公司可通过记录人类参与或商业秘密保护等方式维护权益。同时,AI生成代码可能导致版权侵权或责任风险,企业需谨慎应对以规避潜在法律问题。
编程正迅速从手动逐行操作转变为程序员与其首选大型语言模型(LLM)之间的反复协作。在现代集成开发环境(IDE)中工作时,开发者现在通过自然语言提示来指导LLM,并逐步完善它们生成的代码。这种方法正迅速成为行业惯例。例如,微软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近期估计,微软目前生产的代码中有30%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同样,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预测,今年Meta代码库中接近半数将是AI生成的,这一比例预计还将增长。谷歌首席科学家杰夫·迪恩甚至更进一步,预计未来将由“虚拟工程师”主导一切,这些由AI驱动的代理能够在最少的人类监督下规划、编码、测试和部署软件。
随着公司全面投身于AI生成代码的趋势,它们必须面对一系列复杂的法律问题。虽然本文不会试图剖析AI编程革命带来的所有问题,但会涵盖两个根本性问题:(1)谁拥有AI生成的代码?(2)当AI生成的代码中的缺陷导致现实世界中的失败时,谁应对此负责?
**AI生成代码的所有权**
在美国,版权保护基于人类创作。判例法和美国版权局均认为,只有通过人类创造力创造的作品才能获得版权保护。因此,主要由AI生成且不具备获得版权保护资格的作品,即没有人类有意义的创作参与的作品,是无法获得版权保护的。因此,当代码仅由AI生成时,公司无法为该代码获得版权保护。由于此类输出不具备版权资格,除非受到其他形式的法律保护(如商业秘密),否则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
即便如此,拥有AI辅助代码库的公司仍可通过多种方式保护自身权益。版权局强调了AI辅助创作作品与完全由AI生成内容的区别。重要的是,当人类开发者在创作过程中有实质性介入时,版权保护仍然可能适用。因此,当代码仅由AI生成时,公司无法为该代码获得版权保护。由于此类输出不具备版权资格,除非受到其他形式的法律保护(如商业秘密),否则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
当人类程序员提供足够的创造性输入,例如对输出进行迭代提示、编辑和优化时,那么版权所有权可能会归属于人类作者,或者通过雇佣协议归属于他们的雇主。因此,前瞻性的商业实践可能是确保清晰记录人类在AI辅助开发中的参与细节(例如,用于获取代码库各部分的提示日志)。
当然,在缺乏版权保护的情况下,公司可寻求商业秘密保护。理论上存在一个问题,即当AI生成的代码作为训练数据已为人所知并提供给AI时,它是否符合商业秘密资格。这需要具体事实分析。然而,一般而言,利用AI生成代码的公司应采取严格保密和安全保障措施,以确保任何商业秘密保护的有效性。
**AI生成代码的法律责任问题**
AI生成的代码不仅挑战了公司保护知识产权的努力,还使它们面临潜在的责任风险。这些风险范围从无意的版权侵权到代码缺陷和安全漏洞,这些都可能由有缺陷的AI输出引入。
AI生成代码的版权侵权问题正在“Doe诉GitHub”等案件中被起诉。原告声称GitHub Copilot未经适当署名就复制了受许可的代码,可能侵犯了他们的版权。尽管地方法院驳回了原告的多数诉求,但案件现已上诉至第九巡回法院。因此,企业部署AI生成代码面临的法律不确定性与风险依然显著,尤其是在上诉法院之间可能出现意见分歧的情况下。
此外,尽管传统过失和产品责任原则依然适用,但法院尚未明确如何在AI工具开发者和使用这些工具的公司之间分配错误责任。为了限制自身风险,大多数AI工具提供商都会醒目地显示警告,如“AI可能会出错——请验证输出”,并包含免责声明,试图将大部分尽职调查责任转嫁给整合AI生成代码的企业。
**结论**
人类的创造力与监督是创意作品所有权及关联风险管理的核心。通过记录人类贡献、严格执行合规政策并保持严格审查与监督,企业可以在最小程度影响其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利用AI提高效率,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责任风险。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