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科学一直是全球领跑者”
快速阅读: 据《印度斯坦时报》最新报道,诺贝尔奖得主保罗·纳斯谈细胞周期研究、癌症发病率上升、AI在医疗的应用、印度科研环境及全球预算削减对科研的影响。他认为印度科学正蓬勃发展,美国科研地位下滑将带来声誉损害,而中国将是最大受益者。他强调科研应靠兴趣而非奖项驱动。
著名遗传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保罗·纳斯爵士接受《印度时报》专访,谈及印度研究环境、预算削减对科研的影响,以及他因2001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工作。以下为采访摘录编辑内容:
“世界记忆很长,这将比他们想象的造成更大的声誉损害,因为一些疯狂的事情正在被提及。”(维基媒体共享)
**关于您的研究**
我研究的是细胞。我们每个人都是由数十亿个细胞构成的。我研究的是细胞周期,也就是一个细胞如何从一个分裂成两个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完成一系列步骤,尤其是涉及DNA加倍和分配到两个新生细胞的步骤。
让我获得诺贝尔奖的发现其实很简单:有一种特定的酶叫依赖环素激酶,在细胞周期进程中会增加,并在不同水平上触发不同的事件。当它到达周期末尾时,会被分解,然后新的循环重新开始。细胞周期至关重要,因为它支撑着所有生物体的生长和繁殖。我们每个人都起源于一个单细胞,如果没有正确经历这一切,我们就无法存在。它还与癌症有关联。
**关于全球癌症发病率的上升**
实际上我不是癌症专家,但确实有些奇怪。通常的解释是,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战胜了其他疾病,尤其是传染病,这使得癌症发病率更高。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对癌症的诊断更加精准了,所以当人们患病时,我们更容易察觉。不过,我认为还有些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因素在起作用,比如环境因素,但不确定这些占多大比例。
**人工智能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将在诊断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常规活动中,例如检查图像寻找潜在迹象。如果你发现某处有个斑块,且六个月后这可能引发癌症,你不需要知道斑块的具体含义或其发展过程。这足以让我们关注它了。这不仅限于成像领域,还可以应用于各种测试中。或许常规检测中会有若干因素组合起来,没有任何医生会注意到,但如果有人工智能处理数据,我们或许能识别出这些因素组合的特殊意义。然而,这是否会导致新疗法的诞生?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
目前,人工智能在帮助我们理解癌症等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显著。尽管如此,它仍可通过大型语言模型分析大量数据,找出细微却关键的区别。虽然这种方法对特定类型的数据表现良好,但在科学研究中,我们需要的是更具创造力的方法。目前的人工智能更多是辅助工具,而非独立解决问题的手段。我认为,未来应该是人类智慧与机器技术相结合,而非单纯依赖一方。
**对印度研究环境的看法**
印度的科学正处于一个令人兴奋的发展阶段。我已访问印度四十年,见证了印度科研实力的变化。印度在数学及与其相关的计算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们永远不应忘记,零的概念正是在这里诞生的一千年前。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这对印度这样的国家尤为重要。科学不仅推动新发明和工业进步,还关乎我们的健康,帮助我们理解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对印度乃至全球都至关重要。印度的政治领导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全球预算削减对科研的影响**
美国的情况对我们所有人都是个打击。一些人,包括我自己,曾担心特朗普当选会对科研产生严重影响。然而,实际情况比预期更糟,因为这些政策以一种愚蠢的方式实施。许多人认为美国是全球领先的科学大国,但现在它的地位正在迅速下滑,因为各项计划正在缩减。世界记得这些,这将比人们想象的带来更大的声誉损失,因为一些荒谬的事情正在发生。在一个我们认为是民主的国家,这竟然成为现实,而那里本应有制衡机制。这种情况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因为它通常与民粹主义挂钩。但我们也应该记住,这种情况不会在中国发生,中国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您开始研究时是否预料到会获诺贝尔奖?**
我认为大多数严肃的科学家都不会考虑这个问题,特别是在23岁的时候。如果他们这样做,说明他们存在问题。我较晚才开始思考自己可能获奖,但那时某些事情已经实现了,成果也已经交付。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