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批发射 12 颗卫星,打造天基超级计算机
快速阅读: 《财经快报》消息,中国发射首批12颗卫星组建太空超级计算机网络,开启在轨数据处理新时代,或将重塑全球技术竞争格局与计算方式。
5月14日,中国迈出了迈向未来计算的重要一步,成功发射了其雄心勃勃的三体计算星座的首批12颗卫星,这是世界上首次尝试构建基于太空的超级计算机网络。这些卫星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每颗卫星都配备了智能计算设备和超快速的星间激光通信连接,开启了在轨数据处理的新时代。当该星座完全部署后,将提供每秒1000千万亿次操作(POPS)的计算能力,相当于地球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之一——美国的“顶点”(Summit),后者评分为1.72 POPS。据中国媒体报道,中国现有的12颗卫星发射已经提供了相当可观的5 POPS计算能力,并且具备30太字节的机载存储。
这项计划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计算能力,还在于其发生的位置。与传统卫星不同,传统的卫星需要将信息发送到地面进行分析,而三体卫星将在空间中使用具有80亿参数的人工智能系统对原始数据进行决策。信息将在卫星之间通过超高速100 Gbps激光链路传递,减少了对地面基础设施的依赖,并缩短了处理和响应大量信息所需的时间。此外,阅读:PSLV-C61任务未能完成:ISRO负责人解释为何第三级异常导致失败。
国防和网络安全专家、通用动力公司前印度国家主管苏比马尔·巴塔查里亚认为,这次发射是全球技术动态的一个转折点。“中国发射这12颗卫星用于建立基于太空的超级计算网络是一项改变游戏规则的举措,”巴塔查里亚告诉《经济时报》。“这个三体计算星座凭借其人工智能驱动的实时数据处理能力,在轨道上可能超越地球上的顶级超级计算机。它正在搅动中美之间的全球技术竞争。”
通过ADA Space、之江实验室和内江高新区牵头扩展至2800颗卫星的网络,中国正在奠定一个轨道计算机系统的基石,这将影响从气候科学到灾害救援、天文学以及实时军事行动等各个领域。之江实验室是中国浙江省政府支持的研究机构。
“这对计算的未来来说意义重大,”巴塔查里亚说。“我认为更快的气候模型或灾害响应是一个有希望的技术飞跃步骤。但这也引发了网络安全方面的担忧,比如监控风险。”确实,不能排除在太空处理敏感或战略信息的安全隐患。但该项目也有可能带来绿色技术突破的机会。地面数据中心是耗电巨兽,预计到2026年每年将消耗超过1000万亿瓦时的电力,这一数字相当于日本的全部电力消耗,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这些轨道数据中心可以利用太阳能供电,并通过自然辐射冷却,无需庞大的空调系统,从而减少排放。
“在可持续性方面,使用太阳能和自然冷却的空间数据中心优于能源密集型的地面数据中心,”巴塔查里亚说,“当然,我们必须解决空间碎片问题。”哈佛大学的空间历史学家兼天文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威尔最近向一家中国报纸解释说,这样的平台能够显著减少地球的计算碳足迹。随着全球对人工智能和数据处理需求的增长,轨道基础设施可能很快成为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
此外,阅读:世界末日?科学家预测地球生命的终结时间。
麦克道威尔还被引用称,当前云计算在太空的想法非常流行,轨道数据中心可以利用太阳能并将其热量辐射到太空中,从而降低能耗和碳足迹。他认为,中国、美国和欧洲在未来可能会部署此类轨道数据中心,他指出,中国的发射是这一概念联网部分的首次实质性飞行测试。
但随着中国向前推进,印度会如何?“就印度而言,”巴塔查里亚警告说,“这是一个警钟,要求印度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提高警惕。”我们需要加强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的能力,集成人工智能卫星。我们可能需要与四方联盟盟友合作,共享技术标准,并加倍努力于网络安全。”
印度以其负担得起的太空任务记录和丰富的技术人才库拥有巨大潜力,需要谨慎行事。为此,他说:“让我们推动公共私营部门的研发,培训我们的AI和航天技术人才,并在全球范围内引领可持续空间规范。我相信印度有能力在这场轨道计算竞赛中脱颖而出。”
中国的行动也引发了更广泛的战略和伦理问题。谁控制着太空处理的信息?如果这些轨道超级计算机被篡改或军事化怎么办?太空是否会成为导弹和机器学习的下一个战场?
目前,这是一次大胆的试验,看看是否能将近地轨道转变为一个超智能的数字神经系统。但它的实际影响力可能超出速度或规模——它可能会重塑人类计算的方式和地点。与此同时,随着卫星在我们上方悄然启动,计算的未来已经在轨道上了。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