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 This What We Want”,为音乐行业敲响警钟
快速阅读: 《安塔拉新闻》消息,超千名英国音乐家发布无声专辑抗议,反对政府放宽版权限制以造福AI公司。此举引发全球对AI影响音乐行业的广泛讨论。印尼应加强版权保护,借鉴国际经验,推动人工智能与音乐产业的良性互动。
雅加达(安塔拉)—— 在一次引人注目的抗议行动中,超过一千名英国音乐家,包括凯特·布什、安妮·伦诺克斯、卡特·史蒂文斯以及达蒙·奥尔本,于2025年2月25日发行了一张名为《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吗?》的无声专辑。这张包含12首曲目的合辑还得到了比利·奥逊、电台司令的埃德·奥布莱恩、巴斯蒂尔的丹·史密斯以及贾米罗夸伊的支持,其中收录了空无一人的录音室和表演空间的声音记录。它传递出一个强有力的信息:“英国政府绝不能为了造福人工智能公司而合法化音乐盗版行为。”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吗?”运动是对英国政府于2024年末公布的《人工智能机遇行动计划》的直接回应。该计划旨在将英国定位为人工智能超级大国,提议放宽版权限制,允许人工智能公司利用合法获取的材料(如歌曲、歌词和录音)进行培训。
音乐家和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强烈反对,称其为“合法化盗版”。他们认为这削弱了创作者的基本财产权。这场运动反映了全球范围内关于人工智能对音乐行业影响的更广泛辩论,提出了关于创造力、所有权和公平性的关键问题。
这场抗议与音乐行业日益加剧的忧虑产生了共鸣,即人工智能的双重性质。一方面,人工智能提供了变革性工具。歌曲生成器、自动化母带处理和个性化播放列表增强了创造力和可及性。一些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可以显著增强音乐家的创作过程,他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来分析和生成音乐作品(布里奥特,2019)。这些发现突显了人工智能增强和转变音乐制作过程的潜力。
然而,人工智能融入音乐的影响并非全然负面。像谷歌的MusicLM或Meta的MusicGen这样的工具民主化了创作,使业余爱好者能够作曲,专业人士能够实验。保罗·麦卡特尼在2023年使用人工智能复活约翰·列侬的声音制作披头士歌曲,展示了其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潜力。
但这些创新伴随着伦理问题。就连保罗现在似乎也对自己的决定感到后悔。当人工智能未经许可训练于受版权保护的音乐时,它引发了关于所有权和补偿的问题。由人工智能生成的音乐归谁所有:开发者、用户还是无人?
经济影响是显著的。英国音乐行业是世界上最大的行业之一,担心不受监管的人工智能可能会侵蚀其每年50亿英镑对经济的贡献。此外,替代风险——人工智能输出取代人类工作——威胁到就业,从词曲作者到录音室乐手。
透明度也是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知道哪些数据训练了这些系统,创作者无法确保公平使用。因此,“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吗?”运动并不是要求拒绝人工智能,而是要求一个框架,在其中人工智能支持而非取代或剥夺人类创造力。
这与2025年2月10日至11日在巴黎举行的AI行动峰会相关。峰会上,包括法国、中国和日本在内的60个国家签署了关于“包容性和可持续”人工智能的宣言,承诺优先考虑人权和透明度的道德标准。英国和美国以担心监管过度为由缺席,认为这不会带来经济利益。
尽管峰会达成了全球共识,即人工智能的好处——经济增长、创新——不应以公平为代价,但这仍然令人担忧。对于音乐行业来说,这意味着制定保护创作者同时最大化人工智能潜力的政策,这是世界应该效仿的模式。
我曾指出,全球在人工智能治理上的分歧可能危及公平的人工智能发展(《雅加达邮报》,20/02)。在全球范围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解决这些困境方面发挥了领导作用。其2021年通过的193个成员国的《人工智能伦理建议书》为道德部署人工智能提供了蓝图。
它强调透明度、问责制和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人工智能必须增强而非掩盖人类贡献。在音乐领域,这意味着区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例如辅助作曲,和作为创作者,例如确保版权完整性和公平补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导方针倡导明确标注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并建立避免伤害的机制,例如收入共享模型。202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一系列倡议和讨论,以应对人工智能对创意部门(包括音乐)的影响,延续其2021年的《人工智能伦理建议书》。
这些项目涉及全球专家、音乐家和政策制定者,开发实用工具如道德人工智能认证和指南,以确保透明度和公平性。重点在于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数据使用的同意和艺术家的公平收入模式。
试点项目测试了既能增强创造力又能保护文化完整性的AI应用,强化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数字转型在音乐及其他领域的承诺。2021年的《人工智能伦理建议书》敦促各成员国将伦理人工智能原则纳入国家政策,确保音乐等领域的透明度、公平性和尊重知识产权。
成员国有义务制定要求AI数据使用同意的法规,推广公平收入模式,并标注AI生成的内容以保护创作者。该建议不具约束力,因此不遵守不会产生法律后果。相反,它依赖道德和外交压力。然而,不采取行动将导致声誉损害——在全球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因缺乏对伦理人工智能的支持——以及文化的侵蚀。
英国决定在巴黎举行的2025年AI行动峰会宣言上弃权,与其提出的有利于人工智能创新而非公平和平衡人工智能监管的版权法改革一致,正如AI行动峰会宣言所反映的那样。这种退出模式反映了偏向行业的立场,与峰会呼吁的“包容性和可持续”人工智能相冲突。
这对英国音乐行业而言,可能为无国界音乐数据库树立先例,允许不受监管的人工智能利用。那么,这对印度尼西亚会有何影响呢?
印度尼西亚的版权执法较弱,可能面临因音乐被挖掘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加剧全球创意权利的不平等。2014年的版权法提供了一些保护,但执行力度不足,数字平台经常托管未经授权的内容。
尤其是独立音乐人,由于有限的版税收入,严重依赖现场演出——这一脆弱性在新冠疫情期间暴露出来。此外,印度尼西亚充满活力的音乐场景,融合了传统甘美兰与现代流行和丹当舞,对文化认同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缺乏法律手段来保护这些作品,如果某些人工智能公司利用它们谋取商业利益。“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吗?”运动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引为印度尼西亚提供了教训。它们强调了修订版权法以应对人工智能问题的紧迫性。
首先,印度尼西亚应采用选择加入系统,要求人工智能使用受版权保护材料的明确同意,与国际规范保持一致并保护创作者权利。其次,类似于英国提出的版税基金概念,可以确保当人工智能利用现有作品时获得补偿。第三,强制公开训练数据的规定将建立信任和责任。
此类改革可能改变印度尼西亚的音乐产业格局。加强保护将鼓励对原创内容的投资,培育创意经济。而且,人工智能可以成为合作伙伴,而非掠夺者,让艺术家能够在保护文化遗产和人类真实性的前提下创新。
然而,实施需要政治意愿、行业协作以及公众意识。鉴于印尼复杂的官僚架构以及这个大国的数字鸿沟,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 伊格克·萨特里亚·维巴瓦是印度尼西亚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兼常驻代表,同时也是泗水艾尔朗加大学传播系及研究生院讲师。
本文中的观点和看法仅代表作者,未必代表安塔拉通讯社的官方立场或政策。
相关报道:
– 印度尼西亚提倡伦理人工智能:部长
– 印度尼西亚关注详细的人工智能国家法规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