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新款 Skyranger 30 将 Stinger 换成无人机杀手导弹
快速阅读: 据《保加利亚军事新闻》最新报道,德国决定用新型导弹SADM取代“毒刺”,强化防空能力以应对无人机威胁。“天空守护者30”防空车结合火炮与导弹,提升短程防空效能,适应现代战场需求。这一转型反映全球军队对无人机威胁的共同应对策略。
在德国一片雾气弥漫的军事训练场上,一辆“天空守护者30”防空车缓缓驶入阵地,其雷达默默扫描着肉眼难以察觉的空中威胁。系统发出的低沉嗡嗡声提醒着人们,战场正在悄然变化,小型、廉价的无人机如今已与传统飞机同样危险。图片来源:莱茵金属公司。
快讯:中国PL-15空对空导弹首次投入实战;雷神公司的Phantom Strike雷达在首飞测试中表现出色;太空部队推动资金以对抗中国的轨道优势。
在德国空军防御战略的重大转变中,德国武装部队或联邦国防军决定为这些尖端车辆配备一种新型的小型反无人机导弹,名为SADM,而非长期计划中的“毒刺”导弹系统。“天空守护者30”的新型导弹方案体现了军事力量应对不断增长的无人飞行器威胁的更广泛转型。
本杰明·格布里希上校于2025年5月7日在柏林由CPM GmbH主办的地面防空峰会上宣布了这一决定。他是联邦国防军采购办公室BAAINBw轻型防空导弹系统项目的负责人,这也标志着德国短程防空能力的关键节点。SADM的研发与交付合同预计将在今年秋季签署。
由德国顶尖国防承包商莱茵金属公司开发的“天空守护者30”是一种移动式、炮塔式的防空系统,旨在保护地面部队和关键基础设施免受各类空中威胁。安装在轮式“拳击手”装甲运兵车上,该车辆结合了30毫米自动炮、导弹发射器和先进的传感器,形成了一种能够在动态战斗环境中攻击目标的多功能平台。
它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短程防空(SHORAD),填补了联邦国防军多年来存在的能力空白。与设计用于拦截弹道导弹或高空飞机的大型系统如“爱国者”不同,“天空守护者30”优化了对低空威胁的应对,包括直升机、固定翼飞机、巡航导弹以及数量日益增多的无人机。
其机动性使其能够跟上机械化单位的步伐,在运动中提供保护,这是现代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快速机动性需求。放弃自1980年代以来西方防空武器库中的标准装备——单兵便携式防空系统(MANPADS)“毒刺”导弹,转而选择SADM,突显了空中威胁性质的变化。“毒刺”由雷神公司生产,是一种单兵便携式防空系统(MANPADS),已被改装用于车载系统如“天空守护者30”。
“毒刺”导弹的射程约为五英里,配备了红外寻的头,对直升机和低空喷气机等较大型目标非常有效。其约六磅重的弹头旨在用一次打击摧毁这些目标,其便携性使其成为地面部队的首选。自推出以来,“毒刺”已在众多冲突中发挥作用,从苏联-阿富汗战争到最近的行动,证明了其可靠性和致命性。
然而,当面对缺乏有效红外制导所需热量信号的小型敏捷无人机时,该系统的优点就不那么明显了,而且这些无人机成本低廉,使用单价可能超过40,000美元的“毒刺”导弹并不划算。
相比之下,尽管SADM仍在开发中,但它正被专门设计用来对付无人飞行器。关于导弹的具体细节仍然很少,因为该项目仍处于早期阶段,但格布里希上校的声明表明它将是一种轻量级、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专门针对小型低成本无人机。
行业专家推测,SADM的射程可能比“毒刺”短,大约两到三英里,并且可能会采用替代的制导系统,如雷达或光电瞄准,以追踪热量信号最少的目标。导弹体积小、成本低,将使“天空守护者30”能够携带更多弹药,从而能够迅速连续攻击多个无人机,这对应对无人机蜂群至关重要。
这种转变符合联邦国防军认识到现代战场上无人机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的认识,从改装成侦察用途的商用四轴飞行器到军用级游荡弹药。“天空守护者30”的设计反映了这些新现实。车辆的30毫米奥利孔KCA加农炮每分钟可发射多达1,200发炮弹,配备了可在接近目标时爆炸的可编程空气爆破弹药,形成理想的碎片云来摧毁小型无人机。
炮塔还集成了多模式雷达和光电传感器,使其能够在所有天气条件下昼夜检测和跟踪目标。SADM的加入将补充这些能力,提供一个多层次的防御,结合了火炮的精准快速射击能力和导弹在远距离攻击目标的能力。
莱茵金属公司强调该系统的模块化特点,指出“天空守护者30”可以适应未来技术,例如定向能武器,这些技术正在被探索作为一种更有效地对抗无人机蜂群的方式。
选择SADM而非“毒刺”可能是战术和经济考虑的结合。战术上,SADM专注于无人机解决了迫切的需求。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军队观察到无人系统在冲突中的扩散,无人机被用于从监视到直接攻击的各种用途。
这些系统通常价格低廉,有些甚至不到1,000美元,使得用昂贵的导弹如“毒刺”来对抗它们变得不划算。相比之下,SADM预计将提供更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使联邦国防军能够以较低成本消灭大量无人机。
从经济角度来看,开发一种专门满足德国需求的新导弹也可能减少对外国供应商的依赖,这对寻求加强国内国防工业的国家来说是一个优先事项。虽然“毒刺”是一个经过验证的系统,但其生产由美国控制,将其整合到“天空守护者30”中需要与美国制造商保持持续合作。
要了解这次转变的重要性,不妨将“天空守护者30”与全球其他短程防空系统进行比较。美国陆军的机动短程防空(M-SHORAD)系统安装在斯特赖克战车上,配备了“毒刺”导弹、30毫米火炮和“地狱火”导弹,提供了广泛的能力。然而,美国也大力投资于反无人机技术,例如“郊狼”拦截器,这是一种专门针对无人威胁的小型导弹。
以色列的铁穹系统虽然是以拦截火箭为主,但已被改装用于拦截无人机,使用Tamir导弹攻击低成本目标。俄罗斯的Pantsir-S1是一种混合火炮-导弹系统,结合了30毫米火炮和短程导弹来应对各种威胁,包括无人机,尽管其导弹对无人机的针对性不如预期中的SADM那样强。
这些系统凸显了一个全球趋势:各国军队正在竞相开发经济实惠且可扩展的解决方案来对抗无人机威胁,而德国的“天空守护者30”正是这一演变的一部分。从历史上看,德国的防空能力落后于其盟友,这是冷战后预算削减以及专注于远征任务而非国土防御的结果。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联邦国防军退役了许多短程防空系统,包括Gepard,这是一种配备双35毫米火炮的履带式车辆,在对抗低空威胁方面非常有效。Gepard的退役留下了一个显著的空白,因为德国依赖北约盟国提供防空覆盖。
“天空守护者30”代表了一次长期被忽略的努力,旨在重建这种能力,这源于认识到现代冲突需要强大且机动的防御力量来应对各种威胁。该系统的开发引起了北约伙伴的密切关注,他们将其视为欧洲集体防御的一个潜在基石。在假设的冲突中,装备了SADM的“天空守护者30”将在保护德国部队和基础设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设想一个机械化旅正在通过争议地形推进,容易受到敌方侦察无人机和游荡弹药的威胁。“天空守护者30”代表了一次长期被忽略的努力,旨在重建这种能力,这源于认识到现代冲突需要强大且机动的防御力量来应对各种威胁。该系统的开发引起了北约伙伴的密切关注,他们将其视为欧洲集体防御的一个潜在基石。
嵌入编队中的“天空守护者30”利用其雷达探测到来袭威胁,用30毫米火炮射击或发射SADM导弹在远处摧毁无人机。其能够伴随移动的能力确保它可以跟上快速移动的单位,提供持续保护。或者,部署在前沿作战基地时,“天空守护者”可以防御大量低成本无人机组成的蜂群,先用导弹削弱攻击,然后切换到火炮进行近距离防御。
这种多层次防御增强了联邦国防军的韧性,使更大的系统如“爱国者”能够专注于高价值目标,如敌机或导弹。这一决定的更广泛影响超越了德国。无人机的兴起迫使军队重新思考其防空战略,优先考虑能够应对大量小型廉价威胁的系统。
例如,美国已经测试了高能激光等定向能武器,以烧毁无人机的电子设备来使其失效。英国正在开发DragonFire激光系统,承诺提供一种低成本的导弹替代方案。这些技术虽然前景广阔,但尚未成熟到可以广泛部署的程度,使得“天空守护者30”和SADM这样的系统成为关键的过渡措施。
联邦国防军对SADM的投资表明了一种务实的方法,平衡了短期需求与长期创新。“天空守护者30”证明了德国解决无人机威胁的决心,这是一个没有迹象减弱的挑战。随着世界各国军队都在面对同样的问题,联邦国防军选择优先发展专用反无人机导弹而不是像“毒刺”这样的传统系统,为未来防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视角。SADM是否能如预期般有效仍有待观察,但其研发标志着向更为灵活和适应性强的系统转变的更大趋势。在天空中充满不断变化威胁的时代,任何单一系统能否跟得上技术进步的步伐?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