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在科技行业工作的妈妈,人工智能让我感到害怕。我教我女儿这些简单的指南来识别虚假内容。
快速阅读: 《商业内幕》消息,一位科技行业从业20年的母亲关注人工智能对孩子的影响,担心其导致现实扭曲。她教导女儿识别虚假内容、了解算法机制、警惕AI网红,并识别AI生成内容特征,同时强调AI的双刃剑性质及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在科技行业工作了二十年的母亲,我如今亲身体会到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我的孩子。我注视着正在上大学的女儿在抖音和YouTube上滑动浏览,深感她已接触到大量虚假内容。尽管我也看到这项技术的潜力,并且自己也在使用它,但我仍感到恐惧。我不知道这项新技术对下一代究竟意味着什么。我当前最担忧的并非屏幕时间或陌生人危险,而是现实扭曲。我努力教导女儿理解社交媒体上的真实与虚假内容,并让她知晓那些被精心设计以促使她点击、订阅或消费的内容。
**核实内容真实性**
我告诉她,当遇到可疑新闻时,应当先核查,而非轻信。我指导她通过谷歌新闻寻找至少一个来自正规新闻机构的支持性数据点。若在权威媒体中无法找到相关内容的佐证,则需意识到眼前信息可能是虚假的。随意的网站或YouTube频道绝非可靠的核查来源。
**了解算法机制**
我和女儿探讨了算法运作的方式——根据她的浏览习惯及常点击、观看的内容进行个性化推荐。她已足够成熟,能理解YouTube、抖音和Instagram均有商业目的。我引导她留意模式:为何会频繁出现特定类型的内容?为何这些内容会被推送至“为你推荐”页面?这是否在试图误导她?一旦识别出这些模式,我会提醒她明白,算法认为她想要的未必就是真相。
**警惕AI网红现象**
我还叮嘱女儿不要轻信社交媒体和YouTube上的网红或创作者。如同大型科技公司一般,他们的目标也是让她持续观看。我教育她,这些人并非单纯为了娱乐而创作内容,他们同样渴望盈利,因此可能会偷工减料甚至滥用人工智能扭曲事实。有时,所谓的网红可能根本不存在,不过是幕后某人操控的提线木偶,只为通过广告牟取暴利。
**识别AI生成内容**
针对由AI制作的视频,我教会她留心一些明显特征:面部动作僵硬、眼神缺乏自然闪烁、唇形与话语不符、动作过渡生硬、发型异常、音质或语调怪异、光影效果突兀、背景元素失真或卡顿,以及缺乏真实情感表达。例如,在观看一段由AI生成的医生视频时,这位虚拟医生谈及一名胃部出现“洞”的患者时,语气冷漠得令人不安。此外,我还向她展示了AI如何助力识别虚假信息,以及我在家和工作中常用的验证工具。
**AI是未来的组成部分——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接受**
我希望女儿明白,事情并非全然悲观。AI能够造福人类,正如我每日在科技领域见证的那样。技术尚处于完善阶段,人工智能行业亟需更多女性开发者和注重家庭视角的父母参与其中。与此同时,我正潜移默化地培养女儿养成质疑网上海量信息的习惯——相较于以往,这种批判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
希望以上内容能满足您的需求!如需进一步调整,请随时告知。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